里有臺幾個月不開機吃灰電腦,前幾天開機出現(xiàn)問題,觀察下規(guī)律:
1、 能不能進系統(tǒng)全靠運氣。有時開機能進入2008R2系統(tǒng),有時候黑屏,多次重啟后又能進入系統(tǒng),進入系統(tǒng)后只要不關(guān)機、不重啟一切正常。再次關(guān)機或重啟后,又不能進入系統(tǒng),多次重啟后又能進入系統(tǒng)。
2、 進不了系統(tǒng)的,都是bios自檢卡死B2界面,鍵盤鼠標不響應的哪種,卡死后無法操作進不了bios,B2卡死界面出現(xiàn)前狂按del還是可以進入bios。
要想PB,最重要的是什么~
隨著馬拉松運動在中國的迅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跑馬拉松。很多業(yè)余選手已經(jīng)不滿足于僅僅只是在關(guān)門時間內(nèi)完賽,而是有著更快的目標,比賽跑進4小時,3個半小時,甚至3個小時。
而要想馬拉松跑出好成績,遠不止多跑跑這么簡單。
那怎樣才能提升自己的跑步能力,順利實現(xiàn)自己的馬拉松目標呢?來看看5位頂級教練給出的5條訓練原則,每一位想跑得快且長久的跑者都應該看看。
我們知道,馬拉松歸根結(jié)底是一項有氧運動。如果有氧基礎沒有打牢固,就相當于蓋樓地基沒打好,那么樓怎么可能蓋的足夠高呢?
所以不管是備戰(zhàn)半馬比賽還是全馬比賽,一個訓練周期內(nèi)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基礎階段”。基礎訓練的最大目標就是提高耐力,也就是有氧運動能力。只有把基礎打牢了,才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基礎訓練的第一要務就是逐步且穩(wěn)定的增加跑步里程,還包括少量的高強度訓練來建立神經(jīng)肌肉訓練的基礎,以比賽的目標配速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提高跑步效率和對抗疲勞。
跑量是衡量一個跑者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之一。簡單來說,只有跑的越多,才可能跑的越快。為了打造一個強大的有氧運動引擎,在訓練的基礎階段逐步增加里程是非常必要的。跑者可以每1-2周增加10%的跑步距離。
很多人在備戰(zhàn)馬拉松的時候,非常注重累計月跑量。而專業(yè)運動員更注重周跑量。為什么說周跑量更重要呢?
比如,有的人月跑量超過200公里,但是前三周就跑了180公里,最后一周只跑了20公里。而有的人月跑量也超過200公里,但每周的跑量都在50公里左右,且成遞增趨勢。
請問這兩種月跑量,哪一種累計是更科學的?很顯然是的后者,因為周跑量更穩(wěn)定。
根據(jù)數(shù)據(jù)研究顯示,穩(wěn)定的周跑量更有利于你完成馬拉松目標。
長距離訓練是每位馬拉松跑者必須經(jīng)歷的,主要是鍛煉耐力。通過長跑訓練可以增加細胞“能量工廠”線粒體的含量,讓毛細管網(wǎng)更加稠密以增加含氧血的供應,提高精神韌性,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跑步效率,從而能跑的更快。
跑長距離時,速度不用太快,每隔1-2周延長2-4公里距離,但是過了4-5周之后再縮減到當初的距離,目的是為了恢復和防止受傷。
基礎訓練階段還包括少量的速度訓練,對于提高速度和大腦與肌肉之間的有效溝通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節(jié)奏跑可以提高身體對抗乳酸的能力,也就是可以讓跑者在更長的距離內(nèi)保持較快速度。法特萊克跑,加速跑和慢跑交替進行,在基礎訓練階段每隔2-3周進行一次即可。
肯尼亞人遵循一條訓練理念,“Train hard, Win easy”,直譯過來就是訓練刻苦,獲勝輕松。雖然很多人訓練很刻苦,但是并不會將自己逼到100%的極限狀態(tài)去訓練,因為經(jīng)常進行高強度訓練,容易受傷,而且你沒有專業(yè)運動員那種恢復手段。
盡管訓練的時候不要求你一定要逼出100%狀態(tài)的自己,但是在輕松跑或者節(jié)奏跑之后,進行幾組短距離沖刺訓練還是很有必要的。
達子在今年兩次跑進國家一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增加了沖刺跑的訓練。前兩年,達子更多注重跑長距離,基本上隔天跑一個北京二環(huán)。現(xiàn)在他一天兩練,每次跑步距離會縮短,然后在跑完之后進行200米沖刺跑。
有研究顯示,進行短距離的沖刺跑,不僅能夠提高跑步效率,還能提升有氧能力。
如果你在訓練中不練速度,那么比賽肯定是跑不快的。所以你需要在平時訓練的時候多嘗試跑速度,但又不能把自己跑崩,這個平衡點你需要掌握好。
很多人備戰(zhàn)馬拉松比賽的時候非常不系統(tǒng),每周末拉一個長距離就算是訓練,其實這遠遠不夠。
備戰(zhàn)一場馬拉松至少需要16周時間,如果你是新手的話,至少需要6個月。比如基普喬格每年只參加兩次比賽,每次比賽的備戰(zhàn)時間至少有16周時間。
如果把備戰(zhàn)一場馬拉松訓練分為4個階段的話。第一階段是打有氧能力基礎(前5周);第二階段是增加訓練里程和訓練強度,強化有氧能力(第6-9周);第三階段是提高速度耐力(第10-13周);第四階段是賽前調(diào)整(第14周-比賽周)。
基礎階段就是打好有氧基礎,多跑長距離練耐力。強化提升階段著重提高速度耐力,不僅要耐力好,還要有速度。專項提高階段可以理解為專門為比賽進行專項訓練的階段,針對性很強。當然,賽前調(diào)整也很重要。如果賽前練得過多或者練得過少,都不會取得好成績。
現(xiàn)在很多跑者備戰(zhàn)一場馬拉松的時間根本沒有16周時間,很多人的備戰(zhàn)期只有2個月,甚至1個月。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想跑出好成績,無異于天方夜譚。
所有的訓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比賽專項訓練,二是為比賽專項訓練而做的前期準備。
所有的這些都是圍繞著一個清晰的目標,這一目標決定著“你完成全程比賽時的目標配速。很多人其實只知道跑,他們未能搞清楚比賽目標和平時訓練之間的關(guān)系。到訓練的后期,如果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單純地只跑很長的距離。當然,我們需要這樣的長距離跑,但在訓練后期還跑就不合適了。
在馬拉松備戰(zhàn)訓練后期,那些配速相對比賽配速過快或過慢的訓練內(nèi)容對專項耐力都沒有多大益處,應該剔除,而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在接近比賽配速的訓練內(nèi)容上。比如應該用稍慢于比賽配速的速度完成5X2000米間歇,這才是跑馬拉松所需要的專項耐力。
在專項訓練階段可以進行長距離配速跑+半馬-全馬之間的乳酸門檻跑+混合間歇跑(金字塔或倒金字塔跑)等訓練。前兩項為主要內(nèi)容,且在比賽目標配速跑訓練后用2-3個輕松跑甚至更多時間恢復,因為這是整個訓練周期中訓練強度最大的內(nèi)容。
如果一天就能恢復,那不是說明你的恢復能力超強,而是說明強度過低或比賽目標過低。最后的混合間歇或金字塔跑只是起著維持之前的速度訓練的目的,而不是為了繼續(xù)提升速度。
很多跑者的訓練都是漫無目的的,根本不知道怎么訓練才能提高成績。所以記住這句話,訓練要有目的。跑長距離是為了訓練耐力,所以速度不能過快,否則長距離訓練的效果就達不到,而且應著重在前期跑長距離。
間歇訓練不能一上來就猛沖,否則堅持不到3組你就會放棄,而是需要有控制,控制在一定的配速區(qū)間或者心率區(qū)間。
帶著目標訓練還需要你需要有足夠的專注力。比如跑間歇的時候,中間休息時不要查看手機,這會影響你的訓練。
對于馬拉松訓練來說,你可能會覺得有氧跑很重要。這說的沒錯,有氧跑很重要,所以很多教練都強調(diào)打好有氧基礎,而且沒有良好的有氧基礎,你無法進行間歇訓練、法克萊特跑、節(jié)奏跑等速度訓練。
但是僅僅練好有氧是不夠的,如果你要想提高成績,需要練習速度耐力,而提高速度耐力最好的方式是節(jié)奏跑,其次是間歇跑。所以說,節(jié)奏跑是你馬拉松跑出好成績的關(guān)鍵,有氧跑只是一個基礎。
節(jié)奏跑能提高你對抗乳酸(厭氧細胞呼吸作用的副產(chǎn)品)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你能更長時間維持更快配速。當你不知道該怎么訓練的時候,去跑節(jié)奏跑吧。
延伸閱讀:練好節(jié)奏跑,菜鳥也能變大神
跑馬拉松的時候,教練總會強度把握好節(jié)奏,一旦你跑出了自己的節(jié)奏,踩在點上了,那么將會發(fā)揮出應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