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世界里,總有一些人認為HiFi和器材發燒是毫無意義的,他們認為音樂的核心在于音樂本身,而非音響設備。在他們看來,只要能清晰地聽到每個音符,那么音響設備的好壞并不重要。過于追求聲音的逼真效果,在他們看來,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甚至可能陷入一種走火入魔的狀態。
然而,對于許多音樂愛好者來說,器材和聲音的品質是他們追求音樂體驗的重要部分。他們深知,好的音響設備能夠更好地展現音樂的細節和情感,讓聽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樂。對于他們來說,追求HiFi和器材并不是對音樂的褻瀆,而是一種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
確實,這種觀點是有待商榷的。對于熱愛音樂的人來說,追求更好的音響效果和音質是有其深遠意義的。
首先,好的聲音不僅僅是技術參數的體現,更是美感的傳達。它像一幅美麗的畫作或一道美味佳肴一樣,能夠觸動人的感官,帶給人美的享受。耳朵同樣需要美的滋養,而好的音響設備就是提供這種滋養的工具。
其次,追求更好的音質也是對音樂創作者的尊重。音樂家們為了傳達他們的藝術愿景,會不斷地對音樂進行細致的雕琢和打磨。作為聽眾,我們通過優質的音響設備來還原和呈現音樂原本的細節和情感,更能體會音樂家們的心血和藝術匠心。
越是好的音響器材,能夠提供更豐富的信息,更準確的還原,能幫助人更投入地欣賞音樂。愛樂人應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盡可能升級器材。
80年代,筆者學習古典吉他的時候,結交了一批琴友。我們經常在一起切磋琴藝,當然也免不了對各位吉他大師品頭論足。記得當時我們對約翰威廉斯(不是那個給星球大戰作曲的約翰威廉斯)的評價是:技巧很強,音色比較粗糙,聲音干硬。若干年后,我有了稍微像樣一點的音響,也買到了威廉斯的一些唱片,才明白一個道理:
千萬不要用收音機和廉價錄音機來評價一位演奏家的音色!
很多人不喜歡小提琴,認為那個聲音尖銳吵鬧,猶如殺雞。其實是小提琴對琴技要求極高,也是對音響器材的最高考驗,通常回放都難以令人滿意。但是,在高級的系統和現場,再加上真正的大師,那種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還有,音樂本質上是層次織體非常豐富的藝術。不要說古典音樂極其復雜的多聲部復調和聲,就是簡單通俗的流行音樂里,一般都有的那個電貝司,低頻下潛極深, 給樂曲提供強大的支撐,同時具有迷人的質感和色彩,差一點的音響器材都表現不好,有的聲音甚至聽不到,當然也就損害了音樂的表現力。
我一直認為,沒有好音樂的影視不能稱為神作。我截了《權力的游戲》一段其中最喜歡的音樂。瓊恩·雪諾與女野人爬上了長城,他們目瞪口呆地看著長城以南的美景。
這個主旋律之上的美妙的弦樂音型,如歌如慕,似伴奏又似對位,十分微弱,要用好一點的音響器材才能完整清晰地聽出來。所以,音樂欣賞能力提升到了一定檔次之后,欣賞器材本身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耳朵與眼睛一樣重要,音質與畫質一樣重要。任何感官都值得尊重,值得呵護,值得投資、開發、喚醒和培養。
對音樂的興趣越來越高漲,在強大硬件的支撐下,我過去“聽膩”、“厭倦”、“麻木”的音樂,無論是大雅還是大俗的,很多都煥然一新,在我面前再度展現了迷人的姿態,甚至呈現出從前在低級硬件下根本無法想象的巨大魅力。要知道,音樂并不是一個什么抽象的東西,它恰恰存在于細節、色彩、線條、音場、動態、氣勢這些很多人往往只與“發燒”連在一起的要素中。
音樂就是細節、色彩、線條、音場、動態、氣勢等等的總和。在音樂欣賞的初級階段,良好的器材能刺激初入門者對音樂的興趣。
在音樂欣賞的中級階段,良好的器材能更好地把音樂中那些閃光點展示給欣賞者,使他們得到更大的快感,也加深他們的理解。
在音樂欣賞的高級階段,良好的器材與良好的音樂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圖文轉自:嚴鋒老師,略作修改。感謝作者分享)
人有幾樣東西不能碰,有人說是“黃賭毒”,也有人說是音響單反,也有人說古玩字畫,而我到是覺得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理智,或者說是自控能力,那么他即便是玩這些(犯法的事不能碰),也不會沉迷,就像是我對玩音響的理解一樣——小燒怡情、大燒傷錢!
這幾年我從一個音響菜鳥,成為一個對音樂和音響有一定心得和鑒賞能力的老鳥,從美聲LX2,再到KEF code2,到現在的天弦UE,雖然都不是什么昂貴的器材,但卻讓對音響和發燒有了全新的認識,而在這個壇子里面得到過很多DX的幫助,一直想在論壇上寫點什么,奈何一直懶,拖到現在,是時候交一份功課,一來可以給像我當初一樣的菜鳥一些意見,二來算是給自己一個總結吧!
小燒上路
交學費,迷信“國外大牌”
當決定買第一套HIFI音響的時候,真的覺得這很瘋狂,一是自己離發燒很遠,二是自己還是白紙一張,也不知道買什么樣的音箱好,但聽周邊的人都說,要買大牌,要買國外貨,我對此深信不疑,覺得國外大牌箱子,那肯定好啊,經過一翻考察,拖人花了五千大洋買了美聲LX2書架箱,功放是朋友器材升級后,淘汰下來的建伍ka99,直接送我了,算是完成了HIFI的第一步,心里忒美!
也沒對比聽過其他的HIFI器材,開始的時候也聽不出來有多好,感覺是挺帶勁的,后來泡論壇時間長了,看大家曬的器材,所說的什么脫箱感、空間感之類的東西怎么感覺不到呢,莫非是器材的問題?還是我這套系統有什么問題,于是乎網上惡補HIFI知識。。。泡論壇,看音響雜志,去音響展,看看到底是哪的問題。
最終綜合起來考慮有可能是功放和音源的問題。于是跟朋友借了他的斯巴克 265 Ai合并級功放和Dantax CD試了下效果,仔細聽了下趙鵬、蔡琴等幾首歌,發現沒什么太大的區別,第一次有點對“國外大牌”產生了懷疑,于是網上搜了搜,原來美聲這個品牌已經被國內某公司收購,生產也都在國內了。。。這莫非就說傳說中的“假洋鬼子”....看來得換換音箱了!
默默低燒
矢志不移,苦心人天不負
雖然被“假洋鬼子”傷害,但我內心還是覺得要國外貨就是好,只要買到正宗的大牌,音質一定會好的,但買什么品牌的音響心里還是沒譜,慢慢碰。。這個美聲的箱子就天湊合聽,直到有天一個音響群里面出KEF coad9落地,好奇我就在網上搜了下這個箱子,屬于KEF非常經典的一個系列,兩路兩單元結構,高頻亮而不毛,中頻帶有英國傳統的甜味,低頻恰到好處,最關鍵是價格不貴,正適合我這樣預算不高的人。跟那些價格高高在上的國外大牌比,這簡直就是我的福音了,決定就是他了,但二手的我就不考慮了,在好的東西也不碰二手貨。。。你們都懂的!
可我們這里也沒有KEF的店,只好在網上花了八千多大洋買了一對,還真別說,coad9 這箱子聽感是要比我這個lX2 好聽不少,起碼聽人聲的時候,結像要強一些,聲音厚實了不少,低頻也不錯。放上梁祝小提琴,聲音不硬,聽著有些含蓄,珠圓玉潤的感覺,也許這就是英國聲的那種甜吧!總體聽著還是很滿意,覺得自己買到了對的箱子!
燒在路上
顛覆自己發燒觀的一次體驗
我是一個比較戀舊的人,盡管美聲lx2效果不盡人意,但我也沒處理掉,畢竟是我的第一套HIFI音箱,偶爾還是會聽聽,而且還有一定的紀念意義,而coad9聽的比較多,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對HIFI也慢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顛覆我的HIFI觀念確實從朋友家一次體驗之后。。。
要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朋友的音響是BT-AUDIO AB 書架箱、TANKE X6膽機,音源是愛國者105播放器,加上線材之類的全套下來才三千多,但聲音確著實讓我驚訝,真的不敢相信這是三千多器材出來的聲音,要說我的coad9聲音也不錯,音色溫暖偏甜,細節也比較豐富,定位感也很清晰,低頻的彈性也很好,又是落地箱,氣勢也夠足,可聽了我朋友這套小AB書架,我才知道,感覺自己落后了一個時代,聲音方面柔和甜美,比coad9還要好,各個細節、空間感、音場都要更強,僅僅是在低頻的爆發力上比我的coad9稍弱,這簡直不可思議,而且一問朋友這竟然是國產的音箱,讓我感嘆國產的音箱竟然發展到如此地步,說實話,這時候我心有些動搖了,音箱不分國內,國外,所謂的名牌,也只是宣傳的好,并不見得沒聽過的品牌就一定差!
高燒不退
HIFI是一場修行
對于發燒我一直是比較理性的,既然是玩,就要量力而行,但聽了朋友這套器材之后,給了我很大的啟發,HIFI這個圈子太小了,很多好的器材根本沒有聽過,介紹都很少,深埋于民間....
跟朋友交流后知道他的這套器材就是在咱們論壇這里買的,這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一個地方討論HIFI、討論音響,在這之后,一有時間就泡論壇里面翻帖子,看大家曬的器材和評論,同時研究自己下一步器材升級的路線,而這個時候的我已經不在迷戀國外大牌了,特別是現在音響圈里國外大牌的器材性價比不高,效果好的,價格居高不下,而一些便宜的箱子,也是為了迎合國內市場出的,效果差強人意,很多剛入門的兄弟,很容易一頭載進去,迷信國外大牌,而自己又了解不多,以為買到好的箱子,但不知道卻是坐井觀天了。也是通過這段時間在論壇里面學習,最終確定入手比AB高出一檔的天弦ue 書架箱。
收貨后與我的coad9對比聽,人聲方面UE的聲音真實準確,還原的非常到位,中頻飽滿,而coad9在人聲方面有些薄,聽感沒有UE那么圓潤,古典方面UE的音場開闊,很難想象這是書架箱,定位也要比coad9更精準,現場感更強烈,又試了一些輕音樂和民樂,UE的整體在音場和定位,細節三頻段都要比我的coad9好,真的是時代不一樣了,音響發展的也很快,在拿以前老的東西跟現在的比,恐怕都過時了。。。
燒路進階
該花錢的地方,要舍得花錢
聽了一段時間的UE,感覺還沒有把UE的潛力都發揮出來,主要是以前的功放和音源都太老了,而這段時間的學習也知道這部分錢不能再省了,下決心把老的音源和功放全換掉,升級了天逸AD86 pro合并式功放,天逸TY20 CD機,以及天逸 TY-i30 解碼器。
這下子UE的效果又有改善,小提琴的松香味更明顯了,鋼琴鍵的敲擊也清晰了,聽人聲的時候細節更為突出,尤其是中高頻,更抓耳,而且久聽不累。在想想這錢花的值。。。
燒路漫漫
吾將上下而求索
盡管折騰了不少器材,但始終在我承受的范圍內,從開始入門的莽莽撞撞,交夠學費,到現在對器材如數家珍,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這也是我的樂趣!而這些年的經歷對于發燒的認識也有自己的心得。
1.不要唯器材論,過分的追求器材,追求完美,“役于物”,反而容易失卻平常心。玩音響嘛,不能被音響玩啊。一句老話:玩得開心就好!
2.認清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要盲目的聽從別人,發燒這個東西是沒有公式、定理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知足常樂,人生有兩大痛苦來源,一是得不到,二是得到了。即使今天我得到了所有心目中的理想器材,明天依然又會有新的目標。貪、嗔、癡,乃人生痛苦的來源。其中,尤以貪為首啊。還不如真的讓浮躁的心靜下來,清茶一杯,CD數張,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謝,去留隨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響發燒友一入門就會遭遇“三大件”的概念。這個“三大件”絕對是ABC。音源、放大器、終端播放設備。終端播放設備不外乎喇叭或耳機。放大器,推喇叭的是“功放”或者就叫“放大器”,推耳機的是“耳機放大器”“耳放”或者叫“耳擴”。至于“音源”,是變化形式最多的,以下清單上的設備都可以是音源:手機、電腦(平板、筆記本、臺機)、電腦獨立聲卡、各類解碼器(DAC)、CD機、各類隨身播放器、黑膠LP唱盤、磁帶播放機。
喇叭系統中的放大器環節,在高檔系統里,往往還分為前級放大器(Pre-amp)和后級放大器(Power Amp)這兩個獨立環節。前級放大器負責輸入選擇切換(如果主人有幾個音源)、音量控制,后級放大器是個純出力氣的家伙,除了電源開關之外,幾乎沒有什么功能按鍵。分出前級和后級的好處是屏蔽了兩部分電路間的干擾,可以做到更高的聲音品質。在hi-fi里有一個普遍原則——把某個環節獨立出來,裝入一個獨立的機箱,由獨立的變壓器供電,往往能取得更佳的品質——高檔系統中的放大器分為前級和后級就是因為這個原則在起作用。中低檔系統中的放大器環節往往就是一臺機器,有時也稱之為“合并放大器”,英文叫Integrated Amp。合并放大器也有高檔的,賣到幾萬元,聲音也能很好,功率也能較大。嫌機器太多麻煩的人,通常會選擇合并放大器,因為和前級+后級的方案相比,少用一根電源線、少用一對信號線(連接前級和后級的),器材少一件。
耳機放大器全部都是合并式的,沒有再細分出前級耳放、后級耳放的。這是因為耳機放大器的輸出功率都很小,一般就幾百毫瓦到1-2瓦——99%的耳機就只需要這些功率——線路也大多很簡單,沒有必要再把功率放大部分獨立出來了。
一套音響系統一般有“三大件”,這就象交響曲一般有四個樂章。但是并不都是四個樂章的,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有5個樂章,西貝柳斯的第7交響曲從頭貫穿到尾是一個連續演奏的長樂章,這些都是“變種”。音響系統也是這樣,存在變種形式,所以我這里先說說常見的變種。
一個主要的變種方式是,音源和放大器,或者放大器和喇叭,融合于一體了。
如果三個都融合于一體了,其實也很常見的。。。筆記本電腦其實就是啊,手機也是啊。開啟筆記本電腦的揚聲器、手機的揚聲器聽音樂,就得到了“三位一體”。當然那效果。。。。現實中并不存在音質太好的“三件合一機”。
音源和耳放融合為一體,非常多見。如果音源上帶有耳機輸出口,那就是音源和耳放結合了,可以直推耳機。隨身播放器、音樂手機,100%都會有耳機口,天生就是一個音源+耳放的合體。現在帶耳機輸出口的解碼器(DAC)也在逐漸增多。為什么?因為用耳機聽音的人很多,一臺CD音源或解碼器如果帶了耳機口,就可以很方便地插耳機聆聽,是一個十分實用的功能。有一種產品叫“解碼耳放”,最近非常流行,也屬于“音源和耳放融合”的實例,大致的使用方式就是:前面接一臺電腦(也可以接CD機或隨身設備),然后插上耳機就能獲得不錯音質。
所謂“解碼耳放”和“帶耳機口的解碼器”有什么分別嗎?我覺得有一個細微的差別:如果是叫“解碼耳放”,耳放部分一般是經過認真設計的,有一定的驅動力和素質,而“帶耳機口的解碼器”很可能只是添加了一個附加功能,耳機口里面只是簡單的一片運放,只求能響。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解碼器沒有自稱“解碼耳放”,但實際上耳機口也做得不錯。到底一個音源設備的耳機口做得如何?只看參數或廠家宣傳又是沒用的,只有靠實際試聽,用不同檔次的代表性耳機去測試。
耳機發燒友經常談論“直推”的問題,就是指用這種帶耳機口的音源設備來推耳機,而不用獨立的耳放。近年來一個普遍的趨勢是,耳機廠商們把耳機設計得越來越好推,靈敏度越來越高。除了各廠家的無法妥協、體現品牌形象的頂級耳機型號外,越來越多的耳機——我是說頭戴式耳機——靈敏度高到足以用iPhone、iPad、三星手機等主流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來驅動。就拿2014年新冒出來的一些重要耳機為例,Oppo PM1這副平板振膜的耳機,居然靈敏度高達102分貝,能直插iPhone聆聽了。之前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美國Grado的耳機進行了一次全面改版,加了e后綴,其中經典型號RS1變成了RS1e,靈敏度大大提高,也變身為能直插iPhone欣賞的耳機! 森海的木饅頭、HD598、拜亞的T50P、T70P、T5P、鐵三角的ES系列,等等,還有那些喇叭廠家做的耳機,KEF、B&W、Focal之類,都是典型的檔次較高、容易驅動的耳機。
說穿了就是,當今時代,一副耳機能否直插在iPhone、iPad、主流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欣賞音樂,出一個過得去的聲音,是一個“生命線”。過了這條線,那么前途光明,因為有幾億的潛在用戶等著,可能會考慮買你的耳機,如果沒過線,手機推不動,平板推不動,那幾乎就是自絕于人民了。當然自絕于人民的耳機還是有活路的,就是在“發燒友”的圈子里去混。發燒友是唯一一個愿意花錢購買獨立耳機放大器的稀有物種。耳機難推不要緊,只要聲音有特色,能吸引發燒友,發燒友自會買耳放來伺候。但這個市場規模就太小了,是不可能跑量的。所以假如廠家追求的是跑量,那不論上天入地,一定要把耳機搞得好推,能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出效果。
這里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把耳機的靈敏度提高,使之盡量好推,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舉一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大嗓門并不都能成為歌唱家。歌唱是一門藝術,極其講究控制,而天生大嗓門只是高分貝而已,往往不知控制為何物。很多高靈敏度、一推就響的耳機,“潛力”并不大。這里解釋一下什么叫“潛力”——潛力就是指,一對喇叭,或一副耳機,在最好的搭配條件下,能達到多好的表現。如果一副耳機,插在普通設備上聽,然后插在高檔的音源+高級的耳機放大器上聽,出來的效果相差不大,那么可以說這副耳機的潛力是不大的,如果一副耳機插在普通設備上聽,和插在高檔的音源+高級的耳放上聽,出來的效果有天壤之別,一個天一個地,那么可以認為耳機是有潛力的。有潛力的耳機,往往內在素質是很強的,只是依賴于前端、依賴于驅動而已。不給它好的音源、好的耳放,它無法出好的聲音。
此類耳機里,最有名氣、也最經常被誤用的,也許是森海塞爾的旗艦HD800。很多初燒買了這副耳機,然后發現它手機推不動、平板推不響、插在電腦上聽,聲音無亮點。怪誰呢?只能怪沒有伺候好這副頂級耳機。象HD800這種萬元級定位于旗艦的耳機,至少需要萬元級別的音源、萬元級別的耳放,才能使它發出“正常合理的聲音”。如果買回來一直插手機、插電腦、插隨身聽,那永遠聽不到它正常的聲音。初燒最容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覺得耳機是最重要的,然后頂級耳機咬咬牙買得起,就買了,之后才發覺頂級耳機根本不是他的設備能推出效果的。除了森海HD800外,Grado旗艦PS1000、拜亞動力旗艦T1、Hifiman HE6和HE560等都是這樣的耳機。
一個大致的普遍現象是,那些被設計得十分好推、在iPhone上也能出不錯效果的耳機,往往潛力不大,潛在的素質并不高。不過無所謂,如果用它就是用在iPhone上,那不用擔心它的潛力不大——反正你也用不到它的“潛力”。經常有燒友詢問這樣的問題:我給iPhone配耳機或耳塞,該怎么選?我覺得,給iPhone之類配耳機,如果不考慮造型時尚的因素,只考慮聲音,那么從600元的經典入門發燒耳機Grado SR60到八千多元的Oppo PM1平板耳機,都可以去選。我前面點過名字的那些易推的耳機,都可以選。但要考慮一個因素:你永遠只在iPhone上聽耳機,還是家里另有好的臺式系統?象Oppo PM1和天龍D7100等貴價的高檔耳機,耳機線設計為可以插拔式的,而且包裝里都附帶了2根不同的耳機線,一根粗而長、6.5毫米大插頭,另外一根細而短,3.5毫米小插頭。用iPhone聽的時候,給耳機換上3.5插頭短線,用臺式系統來聽的時候,給耳機換上6.5插頭的粗線。這個設計和想法都是不錯的——買一副耳機,上得廳堂、入得廚房,何樂而不為?象這種耳機可以說是“兩棲”的,也就是說不必專門為iPhone去買一副廉價耳機了,有一副高檔耳機,家里認真發燒也可以,出門插在iPhone上也能聽,豈不是不錯?
總結一下就是,1)如果耳機永遠只在iPhone上聽,那么Grado SR60、鐵三角500-1000元的耳機(如ES500或ES700),這些幾百塊、不超千元的耳機,足夠,沒必要再浪費了。如果是選擇耳塞的話,一樣,我認為找一副幾百塊的耳塞,可以了。有些土豪找一千多、2千的耳塞,Ok,也可以。2)如果主人家里有正兒八經的臺式耳機系統,什么中高檔音源、耳放,都有,但不希望搞出很多耳機來,希望一副耳機家里能用、iPhone也能用,那么可以考慮Denon D7100、Oppo PM1、拜亞動力T5P、Grado RS1e那樣的高級貨色。這些耳機本身素質很好,而且難得的是也足夠易推,可以插在iPhone上欣賞。3)有一些可以說專門為了iPhone之類設備而設計聲音的耳機產品,我個人建議謹慎對待。這些耳機有什么特點?就是根據iPhone之類消費數碼音源而作了“美化”,把聲音搞得比較厚、柔、音色偏暖、解析不高,以便插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能出一個容易接受甚至比較好聽的效果。這類“專門調教”的耳機,如果是插在中性的、有一定素質的耳機系統前端上,可能聲音就暴露出問題了,也不好聽了。這類耳機如果賣得太貴的話就不值了。
扯開去說幾句關于蘋果的事情。蘋果確實是在不斷進取的。iPhone 5S手機,其音質和拍攝畫質,都明顯地超越了前代,達到了一個不錯的水準。雖然其音質還不及iPod Classic(簡稱IPC),但也相差不遠了。我個人把iPhone 5S作為一個標桿。這個標桿有一個很實用的具體意義——假如一臺定義為“高音質發燒級隨身播放器”的產品,音質不能明顯地超越5S,那我就認為是不成功的。換言之,如果一臺隨身播放器被廠家作為“發燒級高音質產品”來宣傳,它就必須明顯可聞地超越5S。否則就沒有存在必要了,我會推薦大家買5S,又是智能手機、又能聽音樂,音質還過得去,何必買什么“發燒隨身聽”?騙錢的嘛。最近幾年隨著Hifiman 801、七彩虹C4等所謂“國磚”(國產高音質隨身聽)的成功,出現了一大批大小國磚和“韓磚”(韓國設計制造的隨身播放器),以及日本索尼的ZX1、D100等產品,都以高音質為號召力,盯住發燒友的錢包。我曾經在耳機俱樂部論壇開過一個超級長帖,談論這些“磚”,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http://www.headphoneclub.com/thread-151258-1-1.html
下面再說說一類很常見的“音源”——電腦上的耳機口。特別是筆記本電腦,幾乎個個都有耳機口。把耳機插在上面聽,里面的音源其實是電腦的“集成聲卡”或者叫“板載聲卡”,其素質一般都很平庸,絲毫不“發燒”,耳放當然也不會好。不過電腦的耳機口,有些貌似推力很大,表現為耳機插進去,音量開到一半,耳機里的聲音已經震天響了。很多還不懂辨別聲音品質的初燒會覺得這樣就是“耳機口推力很大”。其實不是的。你試試插一副稍微好些的耳機去聽,十有八九會出現聲音轟頭的現象,聽個10分鐘就頭暈腦脹了。其實這個叫什么呢?叫失真大、控制力差。好的耳放則是反過來的,失真小、控制力好。主觀上覺得聲音轟頭、聽不久就頭暈甚至頭痛,這一般是失真大造成的。失真是一些不和諧的、惱人的諧波成分,哪怕比重只有1%,甚至小于1%,已經夠受了。“控制力差”表現在哪里?最明顯的就是低頻沉重、渾濁,象大象跳舞一樣,轟隆隆的,記住這絕不是低頻好、低頻強,而是低頻控制力差的表現。低頻控制力差的實質還是耳放的輸出功率不足,控制不住耳機的振膜。打個很簡單的比方:一個小孩子玩一把沉重的大刀,他力氣不夠,肯定控制不好刀的運動及其慣性,結果就是刀是失控的;一個力士玩這把刀,力氣足夠控制刀的運動,結果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完全掌控。當我們聽到轟隆隆很沉重的低頻時,覺得低頻轟頭時,意味著耳機振膜其實已經是“失控”的,也就是前面的耳放根本抓不住它。當我們聽到很深沉、很迅捷、很結實的低頻,收放自如、來去如風的低頻時,說明耳放能控制好耳機的振膜。真正優質的低頻是不會轟頭的。很可惜的是,就我的經驗來說,大多數電腦的耳機口,都輸出功率薄弱、控制力差、失真明顯,所以出來的聲音臟、亂、轟頭,是很常見的現象。現在絕大多數電腦的集成聲卡,也素質平平,沒什么可夸的。這樣的音源、這樣的耳放線路,導致的結果就是筆記本電腦直插耳機,效果悲催是大概率事件。一般而言,其效果還不如iPhone 5S這種手機。手機至少聲音能做到比較“干凈”,而電腦直推出來的效果,連“干凈”兩字也很難做到。
所以,假如以筆記本電腦為“音源”,一般的建議是搞一個USB解碼耳放,也就是通過USB線接到一個外置的解碼耳放,用外置的素質較好的解碼器和耳放來取代悲催的內置聲卡。“USB解碼耳放”現在可以選擇的也不少,有些無需插電,直接利用電腦USB口能輸出的那5V直流電來供電,當然這個方案下解碼耳放的推力會有局限性,有些則大一些,外插220V電,可以獲得更大的推力,素質也一般更強。我曾經介紹過不少這類產品,從USB口取電的,有Graham Slee Bitzie、Centrance DACPort、M2Tech DAC、Meridian Explorer、艾詩MDAC Mini等,插220V電的,有谷津U1、U2、HA2、艾詩MDAC2A、MDAC5A、高登GD-01、Orava UA01等等。這類產品的發達,足以表明這個需求是比較高的。確實,如果還算得上是個發燒友的話,以筆記本電腦為音源,基本都采用了這一方案。
還有一句話,是我記得很多次說給初燒聽過的,這里復述一下:筆記本電腦為音源,純耳放是沒有用的。經常有不懂的人來選擇純耳放,結果問下來是給筆記本電腦配的。他們以為電腦+耳放+耳機就可以了,沒有想過電腦的集成聲卡素質不好,是個不發燒的音源,而且筆記本電腦通常連模擬輸出都沒有,只有耳機口,而從耳機口是不能接出信號到耳放的。這個“不能”不是說不會出聲音,而是說音質不可能好。因此,對于沒有模擬輸出口的筆記本電腦來說,耳放根本派不上用場。即便是有模擬輸出口的臺式電腦聲卡,由于集成聲卡本身素質的局限,仍不可能組建出一套好的耳機系統來。音響三大件搭配的要旨是,三個環節的素質、檔次,最好協調,沒有明顯的短板。耳放和耳機不管有多好,如果音源差,那就不可能出好的聲音。特別是對于耳機系統來說,我以前提過一個傻瓜式的原則: 在一個配置合理的耳機系統中,音源應該最貴,耳放其次,耳機最便宜。至少來說,1)音源不要比耳放便宜很多,至少是和耳放差不多級別、差不多價格的;2)耳放不要比耳機便宜很多,至少是和耳機差不多價格的。
如果對這個問題想了解更多,請參考此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e7qe.html
我以前寫過的另外一篇科普文章“電腦作為Hi-Fi系統的音源”也可以參考看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iluu.html
下面我說說音響三大件結構的另外一種變種形式——放大器和喇叭結合為一體了。這就是所謂的“有源音箱”。注意有個別的耳機內置了耳放線路,也算一種特殊形式,但由于此類耳機極其稀少,尚未形成氣候,所以只提、不深入舉例了。有源音箱卻不是稀少的個例,而是一種已經發展了幾十年、高度成熟的產品門類。雖然有源音箱的品牌、選擇范圍,和hi-fi喇叭相比,還是少得多的,但還是可以數出一些發燒友關注的經典產品——德國B&M/KS Digital、芬蘭Genelec、德國Dynaudio Acoustics、德國Adam、法國Focal,這些都是圈內的名牌。國內現在也有幾家廠家在搞,比如聲薈、聲擎(Audio Engine)。
很多有源音箱采用了內置D類功放的做法。D類功放容易實現小型化、模塊化,而且效率高、輸出功率大,所以非常適合有源音箱。但一些高檔的有源音箱卻依然采用了傳統的AB類功放、分立元件的做法。當然這就是高級產品的做法了。有源音箱在結構上經常采用電子分頻的做法,內置了幾路放大器,分別驅動幾個喇叭單元,而不是通過分頻器,這樣的工作效率其實是更高的。從負面因素說,喇叭單元在放音時必然產生的振動,會對放大器電路造成不利影響;我個人的實際使用經驗是,有源音箱可以做到聲音很好,但聲音風格上往往偏向專業監聽味,音色比較直白,而且質感往往不夠細膩(和同價位的優秀hi-fi音箱相比)。有源音箱這一產品原本在專業上使用很多,比如錄音監聽或廣播監聽,圖的是方便,從調音臺直接接到一對喇叭就可以了。有意思的是近年來發燒友群體中開始使用有源音箱的人在增加。為什么?主要也是圖它的方便。電腦出來,或者電腦+解碼器出來,直接到一對有源喇叭就可以聽音了,整個系統非常簡潔。電腦+解碼器+有源喇叭,可以組成最簡潔的桌面音響系統(Desktop Hi-Fi)。如果解碼器上有耳機口,那么耳機聽音的需求也解決了。
有源喇叭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趨勢是無線傳輸信號,也就是說音源到有源喇叭的信號傳輸,不用傳統的信號線,而采用wi-fi、藍牙、2.4GHz等無線方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喇叭的擺位更加自由,可以遠離音源(只要靠近電源插座即可),而且便于布置“多房間系統”(Multi-room System)。什么是多房間系統呢?就是一套有很多房間的大型公寓或別墅里,有一個音樂中心,然后每間房間都有一對喇叭。主人不管是在臥室、書房、客廳、廚房,都可以方便地欣賞音樂。多房間系統要靠傳統的方式布線,非常難,音樂中心要布出很多條信號線來到不同的房間,而依靠無線傳輸,就可以方便地布置了。在別墅很多的國外,這種無線傳輸的有源喇叭,肯定是有市場的。
前面說了三大件結構的兩種最常見變化形式。再回到常規的三大件結構,我前面已經提過的那個“協調原則”是最重要的。三個環節檔次協調、素質相當、風格協調,往往是最好的。不需要有哪個環節鶴立雞群,也不要有一個明顯的短板。耳機系統的三個環節我前面提了一個“傻瓜式原則”,那么喇叭系統呢?其實更復雜一些,爭議也更多,難以用一個傻瓜式的公式來概括。特別是放大器環節的投入問題,爭議很多。有一些資深燒友是主張放大器應該最貴的,堅持要用貴于喇叭、甚至幾倍于喇叭的放大器,認為這樣才能充分駕馭喇叭,發揮出喇叭的全部“潛力”。另有一些發燒友認為喇叭和放大器同樣重要,大致一比一就行,沒必要在放大器上投入過重。這個問題,我以前也在一些文章里提及過,我認為放大器環節的投入,除了喇叭本身的特性之外,還受幾個因素的影響:房間大小、主要聽音類型、主人的聽音口味。聽音空間越大、越是喜歡聽大動態、大編制、大音壓的音樂,那么放大器環節越是需要投入。如果聽音空間不大,主人主要聽中小編制的音樂,不注重大動態和大音壓,那么放大器環節可以不必投入過多。因地制宜、實用為上,不必浪費奢侈或追求極致。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反映的是我的性格。
我稍微扯開去一點。我發覺西方的發燒友,往往更注重“實用”,并不怎么追求“把喇叭的潛力都榨出來”,只要搭配出的效果能滿足聽音需求,就Ok了,倒是在國內,不少資深發燒友確實很注重“榨潛力”,動輒建議給喇叭配幾倍價位的放大器,否則就認為“沒推好”。我認為這兩種思路,體現的還是不同的世界觀,是一個“三觀”的問題。我也許世界觀比較西化,更認同西方人的實用觀。如我前面所說,假如聽音空間不是特別大(國內土豪比較不多)、主要聽的音樂不是大編制、大動態,那么完全可以在放大器環節上講一點實用、實際,而不必太在意“潛力榨出了多少”。
傳統上玩喇叭系統的發燒友,主流是用CD機作為音源的,包括CD轉盤+解碼器的組合。但近五六年來,很明顯CD機的用家是越來越少了,大部分新燒都采用了電腦+解碼器,或者新式的流媒體播放器作為音源。我在2008年就意識到CD機日暮黃昏了,寫了這么一篇文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9chf.html 現在2014年了,我自己賣hi-fi器材的,我很深切地感受到,現在還買CD機、CD轉盤的,很少了,而且基本都是家里很多藏碟的老燒。新燒一般沒有多少CD碟,因此即便覺得CD機的音質比電腦+解碼器好,也很少有決定跳入這個大坑的。未來出CD機的廠家還會繼續減少,并且即使還做CD機,也會給CD機融入能連接電腦、充當解碼器的用途。單純的、只能播放CD碟的機器,會更少了。我前不久寫過一篇文字講這個趨勢,可以參考讀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e808.html 再過若干年,可能連CD轉盤機芯的供應都絕了,到時候,如果有廠家堅持繼續做CD機,那么有些部件必須自行加工或特別訂制了,成本會很高。現在很多廠家已經放棄了傳統的CD結構,用DVD-Rom在做CD機,但這一塊變化也是很快的,今后DVD也會消失,藍光可能也會消失,一切碟片形式的記錄媒體都可能消失,到時候DVD-Rom、藍光-Rom的供應也會有耗盡的時候。之后還怎么做CD機呢?所以未來CD機或者徹底消失,或者就作為一個昂貴而服務于小眾的產品而存在,就象現在的黑膠唱片、膠卷攝影沖印服務等。
未來發燒音源這塊,最有發展前途的,當然是流媒體播放設備了。流媒體播放設備泛指一切播放音軌的設備。最近圈內談論較多的艾詩MBox、聲韻Aries、歐博Reference 8都屬于此類。國外的Bladelius Embla、Weiss MAN301、Naim HDX、馬蘭士NA11S1、Aurender也屬于這類。目前聲音好的流媒體播放設備都很貴,國內有便宜的,但聲音都不好。希望未來能出現價格平易、素質仍很好、使用方便、管理音樂方便的流媒體播放器。另外就是解碼器(DAC),在這個數碼音頻的時代里,不管玩什么,解碼器總是很重要的一個音源設備。它前面可以接電腦、可以接隨身設備、可以接CD機、可以接流媒體播放器,等等,一臺優秀的、接口齊全的解碼器,總是一個有用的存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