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理科生不墨跡,直接進入正題。
Lenovo Lavie Z 是聯想在 CES 2015 發布的筆記本電腦,主要特點就是輕,變態輕。Lavie Z 共有兩款,區別是屏幕。我買的非觸屏款重848克(1.87磅),霧面屏;另有 Lavie Z 360,鏡面觸屏并且可以360度翻轉當平板用,重925克(2.04磅)。作為對比,新的 Macbook 重920克(2.03磅),配12"屏幕;iPad 一代的 cellular 版本重730克。
其他參數方面,i7-5500U 的 CPU,2560*1440 13.3" 屏幕,256GB SSD,8GB RAM,沒有任何硬件上的訂制選項。非觸屏和觸屏款的價格是1399刀和1599刀,值不值仁者見仁吧。
Lenovo Lavie Z 的前身是 NEC 的 Lavie Z,SMZDM 上已有若干曬單,可自行搜索。和前作相比,最明顯的差別就是顏色。比起銀灰色,現在磨砂質感的黑色更低調沉穩,深得我心。值得說的是雖然可能看起來像塑料,機身外殼的材質其實是金屬。
肉身在美國,所以沒有轉運的經驗可以分享。官網下單,一周內運到沒注意時間。
箱子異常輕,難以相信里面有一臺筆記本電腦。
根據快遞單,電腦加上包裝重1.58千克。
內容很簡單:電腦,電源,電源線,沒啥用的說明書。
趕緊拿起電腦掂了掂,輕得很沒真實感。機身其實不小(至少比起 Macbook 之流),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密度低。
造型沒啥可說的,經典款吧。電源做得很小,比 M905 還小一圈。
下面是側面。
右邊有耳機口,SD 卡槽,2個 USB 3.0 接口,一個良心的 HDMI 接口。
左邊是電腦鎖,電源接口,三個指示燈(大寫鎖、電源、待機),電源鍵。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接口。另外屏幕是可以180度翻開的。
和 RMBP 15 放一起作為對比。厚度上貌似略厚絲毫。習慣了大屏真是不太適應小屏幕了……
經過短暫使用,下面指出此電腦最大的敗筆:鍵盤。
按鍵小,鍵程短,反饋軟。Thinkpad 就不提了,比 RMBP 都差一大截(人家至少鍵程長)。但不比詭異的 Macbook 差,有點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其實這個重量的,這樣的手感是可以預期和接受的。
沒有背光,差評。
如果上面兩點還可以接受,那至少給我個正常點的鍵盤布局 —— 可惜貌似聯想從 NEC 那里搞來 Lavie Z 后并沒來得及在鍵盤上做出任何改進。這個布局槽點太多,比如 backspace 左邊有一個空格鍵(WTF?),比如本來以為是右 shift 的位置放了個菜單鍵,比如大空格鍵左邊莫名其妙出現一個 backslash,而 enter 邊上有個一模一樣的鍵……
追求極致,瑕不掩瑜。雖然有點貴,但每天就算拿在手上掂一掂都覺得很爽。人活著不就圖個爽嗎?
優點:
輕
輕的同時塞進了相當不錯的配置,和素質優秀的屏幕
接口較為實用齊全
缺點:
鍵盤太挫
相機是 Sony RX100 III,也就是大法黑卡三,一個字:爽!
鼠標是羅技 MX Anywhere,用了五六年了,中間微動壞了換了新的,一個字:爽!
RMBP 15,一個字:爽!
因為太久沒用 Windows,再加上擺拍的鼠標電池沒電了,我電腦打開后只用 IE 下了個 Chrome 就蓋上了,沒太多心得體會,以后再補充吧。
很早以前就開始用 SMZDM,職業潛水好幾年了(看了一下我最早的評論是2012年了),這回換電腦正好來回饋一下社會。祝 SMZDM 勿忘初心,越做越好。
理想家生活#
本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作者君要努力
報告各位精神股東們大家好,作為新手小白的作者君終于學習完畢新手課程準備進階了。最近作者君也一直在查更換什么相機好,為此看了不少站內站外的攻略。看的是眼花繚亂,各路大神各抒己見,推薦的機型也是五花八門。最后,作者君從各家產品線上找到了突破口。欲知詳情如何,且看作者君給大家慢慢分析。
買個相機就是“攝影師了嗎?”,勸你不要把問題想得太簡單
曾幾何時,作者君作為一個相機小白,以為只要買了相機就是“專業”人士了。總覺的拿著大塊頭單反的就叫做“攝影師”了。但是自從作者君買了相機,開始學攝影以后。才發現,原來一個相機只是一個開始。后面還有大量的東西需要學習,比如說拍物,需要考慮燈光、布景、甚至光圈、快門速度都需要考慮。拍人物,表情動作、模特的情緒狀態都需要考慮,甚至有的時候還需要會點化妝知識。相機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師獲得最容易解決的一環。付完錢以后,技術的提升,經驗的升級才是要面臨的大問題。但就是這最簡單的一環,也困擾了許多人。
選相機之前,一定要先選卡口。
選擇相機卡口一定要慎重。因為后期滅門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所以這次購買很有可能決定你未來三五年用什么機器。以往作者君看到了好多評測,都是單純的在對比相機的參數性能。了了幾個人提到卡口都是簡單說說。而事實往往是,同樣都是全畫幅機器,鏡頭對畫質的提升要大于機身性能的提升。空有相機但是無頭可用,即使是全畫幅相機也沒那么香了。目前主流相機的鏡頭豐富程度作者君已經給大家列出來了。
索尼:E卡口開放,鏡頭數量豐富
佳能:原廠鏡頭數量很多,且光學素質很好。全畫幅RF口目前還沒有三方鏡頭。
尼康:Z卡口開放,原廠光學素質也不錯
富士:X卡口開放,鏡頭數量豐富 (沒有全畫幅)
松下:L卡口開放,副廠靠適馬
作者君在這里推薦剛想更換第一臺相機的朋友,多考慮索尼、尼康、松下三家的相機,三家 都是鏡頭比較豐富的,尤其是今年的尼康,卡口一開放,國產鏡頭是又多又便宜。至于佳能,推薦給可以接商單的朋友,因為最近佳能的50定焦頭漲價是挺兇猛的。說明佳能未來可能要專注“專業級”市場了,所以把機器留給專業的人玩吧。富士目前還沒有全畫幅微單,只有半畫幅和中畫幅。按富士的尿性,出了全畫幅估計消費者也不會買帳。
全畫幅入門和中端全畫幅相機該選哪個?
選什么相機,主要看大家需求。最近作者君也是看了一些統計,雖然網絡上人均A7M4,但是實際上消費者手里的APSC畫幅的相機占比還是挺大的。所以拿個入門級的全畫幅,你也是可以碾壓很多人手里的設備。而且目前就僅僅是攝影,幾年前的老相機跟現在的相機拍出的照片差距都是不大的。這幾年微單的設備技術更新都在視頻領域,假如平時拍視頻很少或者根本不拍視頻,那你直接買個水桶機只能算是多花了錢。
而且,部分廠商劃分入門和中端機型的差別都在拍攝4k60。部分相機也有4k但是有裁切,然后有些博主就在那安利說貴的好,4k無裁切。但是實際上主流的媒體平臺都是1080p 60fps,像作者君在用的a6000都是支持的。4k視頻拍攝,對存儲、后期、電腦配置甚至模特都是考驗。而且這種單子都接了,咱就不能借個科莫多嗎,到時候甲方也快樂你用著也快樂。
ps:4K 120還有4K超采,想想一年能用幾次。
更不用說索尼目前的zve10、fx30這類的直播相機,都是半畫幅相機,直播使用足夠了。但是無論fx30還是zve10,還是全畫幅的fx3都是再把體積做的盡可能的小。所以視頻拍攝,未來還真不一定是這些全畫幅水桶機應該應用的領域。
下面就是機型推薦環節了。
松下s5
松下s5可以說是全畫幅新機里面性價比最高的機型了吧,也是最便宜的。都是新手進階了,S5的缺點,沒有相位對焦也應該可以克服一下了。除了這一點s5基本都是優勢,什么跟s5m2是同樣的coms型號IMX410,L卡口鏡頭該有的焦段都有,另外還有松下的“色彩科學”。首推+性價比最高的全畫幅入門單反實至名歸。更重要的是,1w預算你可以擁有兩個鏡頭,真香。
如果有一些視頻需求,那不妨看看下面的機器
尼康Z5
現在回看,尼康的z6一代是真香機型。既有相位對焦,用的也是IMX410。如果還繼續生產的話,估計可以把性價比神機就要易主了。可惜,市面上全新的z6已經不好遇到了。所以退而求其次,推薦這個z5。z5用的coms現在還有疑問,網上傳言用的是towerjazz(高塔半導體)的coms,規格大概與索尼IMX157差不多,連拍有點拉跨,但是索尼的coms是大概2013年發布的。先別急著噴,這款coms應該是尼康定制的,高感比imx157還要強一點。但是只是拍照的話,全畫幅410和157拍照差距并不太大,尤其這款還是比157強一點。而且它有273個相位檢測對焦點,還支持4K 30fps,比起s5來說,更適合拍一些日常視頻。而且這個價格,1w多的預算完全可以配兩個“大光錠”,而且最近降價幅度也還可以,所以這款機器還是值得推薦的。
另外,Z卡口因為開放了,大量的國產定焦鏡頭為了占焦段和下餃子一般上市了,真香,看著這些鏡頭,作者君口水直流,我今年賭尼康重新崛起。
永諾YN50mmF1.8尼康Z口微單相機標準定焦自動對焦鏡頭
永諾YN50mmF1.8尼康Z口微單相機標準定焦自動對焦鏡頭
永諾YN35mmF2尼康Z口廣角定焦鏡頭自動模式
唯卓仕85mmF1.8尼康口全畫幅自動對焦鏡頭適用于Z卡口Z6IIZ7Z8Z5ZFZ9微單相機中遠攝人像定焦鏡頭AF85/1.8Z官方標配
唯卓仕16mmF1.8索尼口尼康口全畫幅自動對焦鏡頭適用于FE卡口Z卡口微單相機超廣角定焦星空風景拍攝鏡頭AF16/1.8Z官方標配
另外,騰龍的28-75二代,原來說焦段重合不會有了,結果后來也上架了。
騰龍(Tamron)A063Z28-75mmF/2.8DiIIIVXDG2大光圈標準變焦尼康全畫幅微單鏡頭風光人像(尼康Z卡口)
扯遠了,扯遠了,嗯嗯。新手小白,作者君推薦購買了24-70套機的朋友,可以選購上面推薦的國產50 f1.8鏡頭,作為人像、掃街鏡頭,購買了24-50套機的朋友,可以入一個85 f1.8補充一下焦段。其余的先收藏本文,鏡頭等你哪天覺得不夠用再買也不遲。
佳能R8
佳能(Canon)EOSR8全畫幅微單數碼相機RF24-50鏡頭套裝(約2420萬像素/小型輕量)
佳能屬于,線上嘴炮沒贏過,線下銷量沒輸過。佳能的優勢在于人像,佳能拍出的人像,皮膚膚色非常好,而且比較自然。R8作為佳能的全畫幅機型是RP的升級版,改善了對焦。就是這個預算,想要用r8預算要比上面那兩個高一些。因為這貨的50f1.8,俗稱小痰盂,漲價兇猛。預算不多的小白即使是入了r8,也面臨著無頭可用的尷尬境地。但是不得不說佳能原廠的鏡頭光學素質是非常好,甚至有了f1.2軍團,看的作者君是非常羨慕。
提前感受一下佳能的“鈔能力”。
佳能(Canon)RF50mmF1.2LUSM濾鏡防護套裝
佳能(Canon)RF85mmF1.2LUSMDS全畫幅微單鏡頭中遠攝定焦L級大光圈平滑散焦濾鏡防護套裝
還有這顆28-70 f2的恒定大光圈鏡頭,羨慕啊。但是看看自己的錢包,也只是看看。
佳能(Canon)RF28-70mmF2LUSM全畫幅恒定大光圈變焦微單鏡頭濾鏡防護套裝
羨慕歸羨慕,說點現實的。新手小白買個R8,再咬咬牙買個RF50 F1.8玩玩得了。
頭一次見靠賣小痰盂賺錢的企業。
佳能(Canon)RF50mmF1.8STM微單相機鏡頭全畫幅EOSR全畫幅相機鏡頭RF50mm
佳能(Canon)rf小痰盂人像餅干頭大光圈專微全畫幅標準定焦鏡頭適用R5R6RPRF50mmF1.8STM標配
低預算只是拍拍照,比較重視相機體積的朋友可以考慮一下佳能EOS RP
Canon 佳能 EOS RP 專業微單相機套機 4K視頻Vlog 全畫幅專業級微單相機 RP單機身+RF50 1.8鏡頭套裝 標配
這款機型是比較有爭議的一款機型,前期因為對焦、寬容度問題被噴的很慘,甚至被喻為“全畫幅微單之恥”。但是后期作者君仔細查看了后續的一些使用情況,對焦問題、寬容度問題固件已經改善了一部分。雖然被噴的很慘,但是網上一些大V其實也用過這個機器,在大V手里拍出來的效果很不錯。充分證明了這句話,器材只是攝影的一小部分,關鍵還得看技術。但是這款機器優勢在于輕便小巧,價格實惠。所以想買這款機器的朋友,作者君強烈建議去網上租一個機器來用用試試,覺得這些缺點都OK再去購買。
索尼A7M3
索尼(SONY)微單相機全畫幅標準套裝(約2420萬有效像素5軸防抖a7M3K/A73)Alpha7III(7M3K)
索尼為什么在最后,是因為索尼基本上沒有萬元以下的全畫幅入門機型了,入門就是水桶機。因為索尼一直對焦做的不錯,所以它的溢價基本上都在視頻領域。而且一到了這個價格,松下的s5m2、尼康的z6Ⅱ、佳能的R8,都在這個價位,競爭比較激烈。如果有很強得視頻需求,個人推薦還是買索尼,如果只是拍照的話,上面推薦的機器溢價都比較低,都可以考慮。另外還有A7C,比較小巧,比M3升級了核心芯片,更適合視頻拍攝。索尼的機器,雖然機身比較貴,但是有好多三方頭可以用,所以熱度一直是比較高的。不過這也不是索尼機器漲價的借口。
索尼(SONY)Alpha7CL全畫幅微單數碼相機標準鏡頭套裝輕便小巧實時眼部對焦銀色(a7cl))
如果預算充足,作者君還是推薦大家一步到位直接購買A7M4或者A7C2。
SONY 索尼 Alpha 7 IV A7M4 全畫幅微單相機 單機身+80G CFe卡套裝
SONY 索尼 ILCE-7CM2全畫幅微單相機A7c二代 a7c II 銀色單機
作者君想說說器材和攝影,好多年前某論壇里有個帖子,作者君記憶猶新。當時新手小白買了佳能的5d2(無敵兔),但是發現接待各國領導人拍照用的是佳能350d。然后這個小白就破防了,發帖問為何我用5d2只能拍拍簡單的人像,后來那位攝影師換了1D,討論的聲音才下去。所以技術、資源還有長期學習的信心,在攝影的道路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至于器材,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好多婚慶公司,用的是老單反拍照,比如D7000、560D,用尼康3200D的就有點過分了啊。負責錄像的師傅普遍機器好點,但是作者君也見過用D800錄像的。因為這些機器價格便宜,真壞了也好修好買。緊急情況還可以拿出來防身。但其實這些公司索尼的A7M4、A7R3什么的都有,甚至有RED和ARRI的電影機。對這部分人來說,相機也就只能是個工具,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工具罷了。
所以大家拍不好照真的不能只怪相機,還要學會甩鍋模特,不是片子拍不好,而是模特就長這樣。
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
年6.1mm厚的iPad Air2發布,大家都以為它是最薄的平板,但其實“最薄的平板”的頭銜,早在2014年9月就被戴爾的 Venue 8 7840 拿走并保持至今。但它直到今年1月才正式上市,這次戴爾能否延續當年Streak 5的傳奇呢?
三維:215.8 x 124.4 x 6.0mm
重量:306克
屏幕:8.4寸AMOLED屏幕@ 2560x1600 分辨率
CPU:英特爾 Atom Z3580 Moorefield 四核處理器(最高主頻2.33GHz)
GPU:PowerVR G6430
內存/閃存:2 GB LPDDR3+16 GB NAND ,支持TF卡拓展(最高支持microSDXC標準)
電池:5900mAh (21Wh)
攝像頭:后置800萬像素主攝像頭(帶有兩個720p的景深輔助攝像頭),前置200萬像素攝像頭
系統:Android 4.4 KitKat(官方聲稱會在近期升級5.0)
售價:399美金(約2500人民幣)
機器厚度為6mm,只比屈居第二的iPad Air2和索尼Xperia Z4平板薄了0.1mm,但沒有王章的螺旋測微手的正常人,根本無法摸出分別。不過Venue 8 7840 的機身尺寸更小,初次拿起的震撼感會強很多。
機身背面為鋁合金,正面底部的揚聲器蓋為塑料材質,鋁合金讓它的手感結實,但邊緣沒有倒角和圓弧過度,加上6mm厚度,讓它拿起來有菜刀的感覺,略顯割手。所幸的是重量只有306g(iPad mini3為331g),持握壓力不大。
為了無邊框的造型,前置攝像頭和立體聲揚聲器都被放到了機身下部,這讓它的外形看起來更加特殊。這種非對稱設計,除了會影響縱向持機時的自拍體驗外,還會影響橫向持機的體驗——只有單側提供了持握位置。
而超窄的三側邊框(上部和左右),在使用的時候也會帶來一些不便。iPad的窄邊框好歹有iOS的防誤觸優化(檢測到手指大面積接觸屏幕的時候,會自動忽略其影響),但安卓根本沒有類似優化,平時持機稍不注意就會按到屏幕邊緣造成誤觸,而且往往要等到你自己發現頁面無法滾動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已經按到了屏幕了……
總體來說,這是一個做工和設計都很好的機器,又輕又薄又結實,不會隨便被掰彎,邊框奇窄,視覺沖擊力和逼格甚高。但比較遺憾的是,機身邊緣過于尖銳,持握不太舒服,而且超窄邊框沒有防誤觸優化。
除了只有16G儲存空間外,機器的參數其實沒什么好吐槽的,但英特爾處理器“強CPU弱GPU”的傳統,還是讓我們對其GPU表現有點擔憂。
機器的CPU 為Atom Z3580 ,隸屬于Moorefield產品線,采用22nm制程的4核Silvermont構架,最高主頻2.33GHz。
CPU性能跑分方面,秉承英特爾核心運算性能強的優良傳統,表現在一眾用ARM核心的旗艦之間也不輸多少,甚至打敗了高通全系列,只是稍弱于蘋果的A8 和英偉達的 Tegra K1 。
但圖形性能依舊是因特爾處理器的短板。比起強悍的運算性能,它的圖形性能只能算是中游,而且和同價位的Nexus 9的差距還比較大。
不過機器的實際表現就讓人大跌眼鏡了。實際流暢度上,它的表現和跑分成績間存在巨大的斷層,安卓高分屏平板中的卡頓、掉幀現象還是出現了。
GPU呈現曲線在桌面下也不太好看,在下拉通知欄、旋轉屏幕、長列表頁中會有可以感知的掉幀和卡頓。而打開動態桌面之后,桌面滑動也會掉出60幀,偶爾還會沖擊30幀……但機器用的還是安卓4.4,升級5.0之后應該會有一定的改善。
Z3580 所屬的Moorefield,是Atom之中唯一使用PowerVR GPU的系列。它用的PowerVR G6430 GPU,就是蘋果A7處理器上搭載的那顆(iPhone5s)。
3DMarks
GFXBench
在GPU跑分表現上,雖然是同一顆GPU,但是它在安卓設備和iOS設備間的表現差距較大。而更讓人傷心的是,安卓設備上的表現更差,而且機器的分辨率遠超iPhone 5s,導致它的性能表現再次被削弱。
雖然這個GPU其實性能并不差,但是它的對手太強了:iPad Air2上的A8X處理器帶了8核的GPU,采用開普勒構架GPU的Tegra K1,它們都是有變態GPU性能的怪物,而且搭載Tegra K1的英偉達 Shield 平板也只是299美元而已。
雖然這個參數很少被廠商提及(它們一般都只說容量),但如果閃存速度太慢,它很可能會變成性能瓶頸,特別是需要進行繁重讀寫的情況。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后臺流氓進程、后臺下載或安裝導致的“一卡一卡”,其實都只是因為機器的閃存讀寫速度太慢而已。
隨機讀寫
連續讀寫
Venue 8 7840 的閃存性能存在平均水平,雖然不高,但不會成為拖后腿的性能瓶頸。不過比起速度,它的16G容量會是更大的問題。
比起手機,平板其實對屏幕的要求其實更高,畢竟我們用平板,為的就是它的大屏幕。但鑒于戴爾以往移動設備的表現,我們對機器搭載的8.4寸2560x1600 AMOLED屏幕沒有抱有太高的預期。
手動模式最高亮度為211尼特,這在比同為AMOLED屏幕的三星平板和motoX要低。
但白色所占屏幕比例(APL)越低,機器的亮度會有所增長,最高可以去到430尼特。而日常網頁和絕大多數應用中,白色所占的面積為80%左右,這就意味著機器的最高亮度其實在250尼特左右,但依舊還是太低了。
而且機器沒有Note4和MotoX上那種,可以對屏幕亮度進行“超頻”的自動模式,這讓它在太陽底下的可視性不是太好。
機器灰階表現處于中下游,色溫為6203K。因為藍色的“無力”,機器屏幕出現紅移,讓白色顯示偏紅。
而更傷心的事情還在后面,在色彩飽和度上,機器表現出嚴重的綠色過飽和。如果綠色的濃烈度可以用百分比顯示的話,那它的過飽和程度就是:能讓原來60%的綠色變成100%綠色……
在紅綠過渡色上,屏幕的飽和度直接就高飛天了。而偏偏我們人類的膚色,剛好落在了這個過渡色的范圍,這會讓機器在顯示人類膚色的時候,出現嚴重的偏色。
其實這對于有色彩調教的機器來說,這種超高飽和度是好事,但Venue 8 7840的屏幕明顯沒有經過調教(起碼是沒經過合適的調教)。
當然,機器的屏幕并不是對比分數顯示的那么不堪,甚至在第一眼看這個屏幕會有驚艷的感覺。它的主要問題是只是過于艷麗,以及強光下的可視性不強,但如果你是圖片和視頻的重度用戶,并不建議選擇這部機器……
最近三星供貨給的屏幕都遇上了色彩調教和亮度偏低的問題,另外機器屏幕的P排,還是會讓文字邊緣出現輕微的鋸齒。A屏其實也是不錯的,但前提是有三星自家的調教,如果沒有的話,還是建議上IPS屏幕吧……
憑借5900mAh的電池,官方宣稱機器有10小時續航。實測中,機器在網頁瀏覽測試中堅持了9.5小時,略輸給iPad Air2,比Nexus9少了近一個鐘。而在視頻回放測試中,機器跑到了12.77小時(電影的黑場較多,A屏瞬間就發威了)。
充電方面,官方標配5V2A充電器,充滿耗時2.78小時,這個速度已經比部分手機還快了,一下就打趴了充電耗時動輒就要3-4小時的同類對手。機器的續航和充電速度,都相當值得點贊。
系統方面基本就是原生的安卓4.4外加一些可以卸載的戴爾應用,16G儲存空間出廠可用9.12G。
比起系統,第三方應用是安卓平板更憂傷的痛,基本就是手機app的直接拉伸,這在非16:9屏幕的平板上會看起來更加蛋疼。最可悲的是,谷歌自己的 Gmail 也沒做好平板適配……更大的屏幕沒有換來單屏更多的內容,而且還有字體奇小各種拉伸變形的問題。
當然,也有值得點贊的,像 Hangout 和 Filpboard 就做的不錯。
年輕人可能覺得用平板拍照是很逗的事情,但各大景點上用平板拍照的大媽告訴大家,上一輩的人因為老花眼,需要更大的屏幕作為取景器。另外,手機屏幕太小,他們的使用幾率較小。所以對于孝子或者潮流的上一輩,平板的相機還是有點用的。
機器的前置攝像頭原件是240萬像素索尼 IMX132(單像素1.12 μm, 1/6.95英寸),光圈f/2.2;后置攝像頭原件為OV8858(單像素1.12 μm, 1/4英寸),光圈f/2.4。
拍照界面和功能比較簡單,但支持ISO(最高只能到800)、白平衡和曝光補償的控制。
機器的拍照表現并不太好,主要問題是噪點控制。即使在強光下,噪點還是比較多。弱光噪點自然會更加多了,白平衡也是不太穩定。和同為800萬像素攝像頭的平板拍照王iPad air2相比,差得比較遠。另外拍照的時候,因為機身后面有三個攝像頭,拍照的時候很難不擋住它們……
機器攝像頭最大的賣點還是它上面的兩個720P景深攝像頭,它們之間相隔8cm,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記錄景深信息的。官方宣稱可以記錄0.9m到9.1m內的景深信息,之后可以在機器自帶的圖庫中進行重新對焦、控制景深(背景虛化)等操作。
機器甚至可以在照片中進行距離測量,不過現在還有點小bug,上圖中兩間房子的實際距離為28英尺(8.5m),上方的測量線比較接近真實,但當測量線放在干擾物較多的下面,測量誤差就很大了。
背景模糊和HTC M8、榮耀6Plus之類的多攝像頭機型類似,但使用體驗不算很好。
更值得一說的,還是局部濾鏡功能,通過攝像頭識別出不同距離的物體,之后可以單獨添加濾鏡,速度比PS要快很多,使用體驗還不錯。
不過因為景深攝像頭是16:9的,使用景深輔助攝像頭之后,后置攝像頭的成像也會裁剪為16:9,有一定的像素損失。
總體來說,后置攝像頭的表現不太理想,景深攝像頭的功力也還沒完全發揮,期待后續算法改進。
Venue 8 7840 絕對是安卓平板陣營中,顏值最高的幾個之一:鋁合金外殼堅固扎實,超窄邊框和超薄機身都很有震撼力,雖然持握手感和邊緣防誤觸優化還有待改進,但它依舊還是一部硬件設計得相當不錯的平板。
它的定位是高端平板,戴爾給了它很不錯的硬件設計和賣點(高分屏、超薄厚度和雙景深輔助攝像頭),但在性能和顯示效果上還有待改進,而且16G的存儲空間確實是個大槽點。
在399美元價位,Nexus9的性能更強屏幕更大(但是是塑料機身,而且還不輕),而性能同樣夸張的英偉達Shield平板甚至還便宜了100美金。而當去到系統方面,同價位的iPad mini3以及貴了100美金的 iPad Air2,則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不過機器的運算性能還不錯,而且新的英特爾核心有不錯的功耗控制能力,機器的續航和充電耗時都做得很不錯。總體來說,在399美元這個價位,它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強,但它的手感和外觀設計依然值得點贊。
贊:
踩:
屏幕過于艷麗,色彩還原不真實
屏幕邊緣容易誤觸
游戲性能弱于同價位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