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山車式的波折發展過后,VR產業總算重回大眾視野。促成這一轉機的,是近年VR一體機愈來愈受大眾歡迎。當然,這離不開Facebook的大手筆投入和試錯,及對VR內容生態的長線布局。但是受限于移動VR內容生態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即便是投入頗多的QUEST生態,雖不乏IP聯名、流量游戲駐營扎寨,但其內容數量也僅僅只有200款左右。
圖源:網絡
回望國內,以B端產業發展先行為特色的VR市場進程下,PC VR內容生態的發展更顯成熟。無論是海外Steam VR、還是國內VIVEPORT等平臺,都擁有數以千計的VR內容供選擇,其中也不乏《度假模擬器》、《SUPERHOT》、《TO THE TOP》這類優秀VR作品。正因如此,一體機串流幾乎成為了目前最受歡迎的,低成本體驗優質VR內容的最優解。
然而,在很多初次入手VR一體機的玩家眼中,串流的玩法其實更像是一種高階操作。這篇文章,陀螺君將站在小白用戶的視角,結合實測來深入淺出地講解什么是串流VR玩法,以及其優缺點分析。
一體機串流:開啟優質體驗的金鑰匙
促進VR普及的必經路
一體機串流方案,目前主要有四類——海外為QUEST系列的Oculus Link/Air Link串流,國內HTC的VIVEPORT官方串流、PICO NEO3串流和NOLO串流。每款串流方案的操作方式都略有不同,但又都大同小異。
恰好陀螺君家中自備FOCUS PLUS這款一體機產品,因此這篇文章將以此串流方案作為案例做一詳細的講解,望不同設備的用戶可舉一反三自行食用。
一、串流前準備工作
一體機串流之前,你需要做好萬全準備,以防止畫面、追蹤的不穩定影響到最終的體驗效果,這就需要我們盡可能的營造出一個符合要求的體驗環境。直接影響體驗的因素,可以大致總結為PC配置、串流方案選擇和硬件選擇三大塊。
首先,是PC配置。以HTC VIVE的官網配置推薦為例,一款PC VR頭顯需要至少CPU:Core i5-4590/ADM FX 8350;GPU:NVIDIA GTX1060/AMD Radeon RX 480;運行內存:8GB,支持DisplayPort1.2視頻輸出,配備至少1個USB 3.0接口的Windows 10主機。
圖源:網絡
當然,上面列的是可以運行PC VR設備上的最低配置要求。你的配置越高,電腦的圖像處理能力和處理器算力越好,就意味著圖像畫質的提升、延遲的更好把控,以及串流中PC和VR一體機之間更流暢的編解碼算法交換。自然,就會獲得更好的整體體驗。
陀螺君的PC配置剛好達到了運行PC VR頭顯的最低標準(GTX1060),整體體驗下來是高于預期的,這個會放到后面詳細分享。PC是核心,如果你已經有了一臺VR Ready的主機,那么就達成了串流條件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是串流方案。正如開篇提及的,目前市面上的串流方案其實并不多,按照物理因素劃分,又可以細分成有線串流和無線串流兩種。盡管有線串流會更加穩定,但陀螺君覺得如果你是在室內環境這種穩定網絡環境下,那么其實二者體驗差距不大。
一體機無線和PC VR有線(圖源:VR陀螺)
考慮到一體機串流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無線、便攜的特性,在此陀螺君只著重講解無限串流方案。況且,兩種方案里除了無線串流要求設備在同一局域網外,其他操作步驟幾乎一樣,感興趣的直連串流玩家同樣可以以此文作為參考。
最后,就是硬件選擇。如果你已經完成了上述準備工作,那么最重要的一步來了。
首先,你要保證自己有一臺真正支持串流功能的一體機產品,通常而言類似VIVE FOCUS系列、奇遇2 PRO、PICO NEO系列和QUEST系列,這種6DoF頭顯在交互和追蹤模式上原生支持PC VR內容,并且都支持各自相對穩定的串流方案,建議首選。而如果你恰好只是有一臺類似小米VR、PICO小怪獸這樣的3DoF頭顯,那么就必須再搭配6DoF外設實現完整體驗。
接著,你需要一臺千兆路由器作為局域網搭建的必備品。簡單來說,如果你的手機可以搜索到兩個WiFi接口,并且其中一個標明5G字樣,那么就是支持的;當然有的路由器默認并未開啟5G端口,那么就需要到路由器頁面中的“網絡”設置選項里,手動打開。
值得一提的是,各位一定注意要具備千兆網條件才行。因為VR串流是十分耗費寬帶載荷的,如果要保證流暢、高響應的體驗,低于這個網絡速度的環境都會造成卡頓和圖像掉幀,是萬萬不可將就的一環。
串流的準備工作,看似復雜且難以操作。但實際上,各家VR硬件廠商基本都基于串流這項功能進行了可視化界面設計和操作簡化。除了路由器設置、PC配置之外,首次游玩串流的玩家通過幾步按鍵操作即可實現體驗,這相較2018年那會的串流方案更加親民化。
圖源:網絡
很多人會問,如果我已經有了一臺性能足夠強橫的PC主機,那干嘛不直接買一臺VIVE或者Index這樣的PC VR頭顯呢?
其實原因有兩個,第一,對于更多初次接觸VR體驗的玩家來說,千元級的一體機設備門檻較低,相較動輒上萬元且各種線纜、配件一大堆的PC VR來說,串流方案對小白用戶而言更加友好。第二,PC VR頭顯均采用有線連接。并且需要基站等外界設備作為輔助運行。對于空間范圍較小的玩家來說,很容易被各種線纜牽絆,VR體驗也會大打折扣,而一體化設計的移動VR+串流就不會有這類問題。
綜上,一體機+串流是對于新手入門的VR玩家來說,最低門檻、高性價比和無線化體驗PC VR的最佳方案。這一方面補充了現階段相對匱乏的一體機內容生態現狀,同時給小白玩家一個感受高階VR玩法的機會,對于培養VR硬核玩家起到重要作用。
二、串流實測
串流體驗PC VR,其最大價值在于可以獲得相較一體機生態而言更為豐富且多樣化的內容陣容選擇。盡管一體機內容生態尚處初期階段,但一體機的便攜性與PC VR內容陣容的融合,可以說是近兩年促進VR產業熱度再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次串流實測過程,陀螺君使用的是國內推出多年的VIVEPORT內容平臺。和Steam VR相比,該平臺是現階段國內PC VR內容最豐富的平臺,其中包含的正版授權和本地化內容,更加適合中國玩家的體驗習慣。
此外,VIVEPORT內容庫目前支持的內容總數已經超過2000款,并且擁有符合國內消費者習慣的會員制付費模式,相較Oculus VR的美元計費、科學上網,其門檻進一步降低。
據悉,VIVEPORT還在以每個月四到五款的速度更新其平臺內容,并且支持超20款VR設備。值得一提的是,玩家不光可以從中體驗到豐富的游戲內容,更能找到培訓、教育、醫療等多種類內容分類,這是其他VR平臺所不具備的。
圖源:網絡
當你做好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之后,便正式進入到串流階段。
通常來講,一體機串流分為內置第三方串流軟件和內置官方串流軟件兩種,這次陀螺君用來測試的FOCUS PLUS便采用了HTC官方嵌入的系統級串流方案,體驗VIVEPORT PC VR 內容, 陀螺君以此為例,來和大家詳細講解串流步驟。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陀螺君這次使用的是FOCUS PLUS進行串流體驗,但其實奇遇2 PRO同樣搭載了HTC提供的6DoF交互方案,并內置VIVEPORT系統,因此有這款設備的小伙伴其操作方式與FOCUS PLUS是完全一致的。
QUEST系列玩家使用Air Link/ Oculus Link串流, 打開虛擬桌面后, 也一樣需要以下操作模式。
1>下載串流客戶端
以VIVEPORT為例,先在電腦端下載客戶端應用,據悉該平臺內置了超2000款PC VR內容,并大部分支持一鍵串流到一體機體驗。
圖源:VR陀螺
值得一提的是,VIVEPORT客戶端只需要下載想玩的游戲即可,并沒有需要特別操作的步驟。另外,在安裝之處選擇硬件時需要直接跳過,以防止自動安裝直連VR頭顯驅動而影響串流體驗的兼容性。
第一次客戶端下載的過程稍微麻煩一點,因為需要安裝相關驅動以及Steam VR自啟權限等,如果你有安裝殺毒軟件,請一定關掉它,省的前功盡棄。
2>一體機內操作
佩戴上FOCUS PLUS或奇遇2 PRO,進入VIVEPORT主界面。
視線上方的菜單欄中,可以發現一個類似投屏按鈕的小圖標,這個就是VIVEPORT串流模式的入口了。點擊進去之后,會在正前方視野出現三個視窗,通常只需要點擊第一個前往串流,就可以進入到串流開啟界面了。
圖源:VR陀螺
3>開始串流
單擊開啟串流,在左側菜單欄中選擇“串流專區”選項,你便可以看到所有PC客戶端下載好的VR游戲內容了。點擊對應游戲,即可進入串流體驗。
在這之前,建議大家先測試一下網絡穩定性,并且確保一體機設置中的網絡連接的是5G頻段。其次,你還要找到一個不小于3X3平的空曠游玩空間,并提前完成空間位置的標定以及手柄、頭顯的工作正常測試。
圖源:VR陀螺
在做好上述工作后,通常點擊內容會直接開始串流體驗,電腦畫面與一體機畫面同步顯示,并且手柄模型被Steam VR系統里的VIVE手柄代替。
如果是QUEST用戶,成功串流并打開虛擬桌面后,點進游戲便可以直接玩。
具體的一通操作下來,陀螺君其實感覺串流玩PC VR的步驟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錯綜復雜。我不需要去找對應的接口插哪里,也不用根據設備屬性做過多的驅動配置和軟件操作,對于新入坑的玩家來說十分適合。
對于VR這一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的產業來說,串流令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更優質、更大體量的VR內容,是VR終端普及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環。
三款VR游戲串流實測
超高性價比,體驗遠超預期
在詳細了解了串流過程之后,對很多一體機玩家來說是通過一個超高性價比方案,獲得了高端PC VR體驗的入場券。但拋開主機不談,僅節省了PC VR頭顯動輒大幾千上萬的支出,似乎又像是一場黃粱美夢,太過不真實。
不少玩家疑惑,這樣“捷徑式”解鎖成就的辦法真的能體驗流暢的PC VR體驗嗎?PC直連和一體機串流體驗同一款游戲的時候,又是否會有明顯的差距呢?為了驗證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陀螺君選擇了三款VR游戲內容,并分別用FOCUS PLUS串流和VIVE PRO 2直連進行了實測體驗,且聽細細道來。
1、《度假模擬器》
圖源:網絡
《度假模擬器》是一款科幻卡通風格的虛擬模擬類游戲。游戲接續《工作模擬器》,玩家工作后前往小島度假,游戲中可以身臨其境體驗并且與小島上的事物進行互動。豐富的劇情帶來心靈上的沖擊,以獨特原創的游戲玩法,享受黃金海灘的旅游盛況,自由地探索交流,釋放玩家內心的情緒,獲得趣味的體驗。
這款游戲的卡通風格,更加便于體驗時對于兩種狀態下畫質程度的感測。首先給出結論,單論畫質表現,顯然是直連更上一層;但串流的體驗在流暢度、畫質整體表現上處于可接受范圍,并且在舒適度層面是加分項。
圖源:VR陀螺
直連下的畫質呈現,要比串流條件下銳度更高。通俗來講,就是該亮的地方更亮,該暗的地方更暗。比如,在《度假模擬器》中,綠色的煎餅檔外殼與內側的兩種綠色,在直連下會有更加明顯的色差去區分,并且在光澤度表現上更加接近現實中的“塑料”。
相較下,串流的整體感受會更加偏向“磨砂”質感。這種差異,就像是一個不銹鋼制品和陶器制品的區別。造成這一體驗差異是因為PC VR與主機之間建立的是直接的信息交換機制,而不像基于移動處理器打造的一體機,需要將PC端打包壓縮后進行傳輸,再到一體機端進行解碼工作,勢必會有畫質的損耗。
圖源:VR陀螺
對于要求極致PC VR體驗的玩家而言,直連頭顯自然是不二之選。但是,串流的畫面呈現對于初階玩家來說已經完全夠用,想想PC VR近萬元的價格,原生支持串流的一體機最低只要兩千出頭就可以實現內容平臺的同級別體驗,那還要啥自行車呢?
2、《鬼影實錄:迷失之魂》
圖源:網絡
《鬼影實錄》是美國懸疑、恐怖題材系列電影,主人公進入到一個荒野小屋中,開啟一段驚悚的歷險故事。《鬼影實錄:迷失之魂》可以說很好的復刻了這一影片的精髓,在恐怖氛圍的烘托、懸疑解密的層層遞進上做出新的高度。
當玩家沉浸在這個可怕的縈繞恐怖氣息的現實環境中時,陰森的黑暗是主打場景。玩家只能通過手電筒燈光,與周遭事物產生互動,并通過收集道具層層推進故事進行下去。在這樣的前提下,一體機串流的交互體驗幾乎大獲全勝。
首先,這款游戲并不能通過按鍵操控轉向,意味著我們在探索整個屋子的時候,需要通過真實的不斷轉身修正方向。直連頭顯的線纜,很快成為了打破沉浸感的重要因素。隨著你的轉身次數增多,會明顯覺得腳下被牽絆的次數增多,甚至不得不騰出一只手去整理亂麻一樣的線纜。
圖源:VR陀螺
相較之下,串流體驗完全沒有這種困擾。玩家可以隨意走動、抓取和下蹲,而不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會不會被絆倒這件事情上。這對于VR的交互體驗來說十分重要,比如說,在直連頭顯體驗時,陀螺君甚至有一次因為在整理線纜的原因,場景里門背后一晃而過的游戲角色都沒有留意到,致使浪費很長時間才找到游戲角色指引的線索位置。
其次,6DoF交互的重要性,在于玩家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完全沉浸。當你采用需要Light House基站的物理追蹤器時,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位置不能出圈。很不幸,陀螺君的屋子只有不到3X3的空間可供游玩,期間每次大幅度的移動都會出現丟失追蹤的灰色畫面打斷體驗。
再看串流體驗,盡管也會有追蹤范圍的要求,但從未出現過上述情況。這也是因為兩種頭顯設計上的不同導致。目前一體機均采用Inside-out追蹤方案,其追蹤單元內置于頭顯內部,意味著追蹤范圍的起始點始終處在你的頭部位置,等于追蹤范圍是隨著你的位移同步變換的。
圖源:VR陀螺
也許有人會說,并非全部PC頭顯都是用的Outside-in追蹤方案。沒錯,但它們都擺脫不了線纜纏繞的問題。講真,當你真正開始沉浸游戲世界的時候,拖著這么一條小辮子時時刻刻提醒你“清醒清醒吧,全是假的!”的時候,會讓你氣到想要把頭顯直接扔進垃圾桶。
3、《A.D. 2047》
圖源:網絡
《A.D.2047》是一款國內團隊打造的賽博朋克風格科幻題材VR電影。同時作為一款結合了賽博朋克、情感懸疑兩大玩法元素的虛擬VR冒險類游戲,也深受玩家的歡迎。對于賽博城市的向往,亦是陀螺君選擇這款游戲的原因。
在第一章里,玩家需要扮演男主,和跟自己喜歡很久的女主人公在郊外一處天臺相見。這里,恰好可以眺望整個賽博城。當使用直連頭顯體驗時,遠景的賽博城層次分明,夜晚霓虹照耀下的賽博城,是展示顯卡光追能力的最佳時機。
圖源:VR陀螺
當然,前文也提到過,陀螺君的1060顯卡實在是不敢恭維。也因此在串流體驗中,同樣的賽博城遠景差距相去甚遠。簡單來說,直連因為可以承載更大的數據傳輸量,是可以盡可能將顯卡的性能呈現出來的,而串流下看遠景就像是看一張照片貼圖,長得是一摸一樣,但就是散發著一股子假里假氣。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當你把目光聚焦在周圍的場景時,這樣的短板便會完全消失。串流體驗《A.D. 2047》中,男主開的車內飾及燈光渲染十分逼真,女主遇難時,火海的刻畫也幾近還原真實。
總的來說,三款游戲在串流和直連下的體驗都可以達到及格偏上的程度(注意:陀螺君的顯卡是1060,更好的顯卡自然表現會成倍提升)。對于初階玩家來說,兩種方案下6DoF交互、流暢度層面沒有太大差別,甚至串流在無線體驗這塊還能更加分一些。
圖源:VR陀螺
當然,高性價比下的串流解決方案確實不如PC直連,這主要表現在畫面銳利度的下降、遠景渲染被適當減弱等方面。但是,這些對于初次接觸PC VR的小白用戶來說,都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最主要的是,一體機串流在效果差距不大的情況下,為玩家提供了適合的PC內容陣營的游玩機會。從這塊來講,相當于可玩VR游戲陣容一下從幾百款上升到上千款,至于所謂的PC直連對比出現的差距,但凡你是覺得PC VR頭顯價格確實偏高,且不是對畫質細膩度吹毛求疵的純硬核玩家,那么選擇一體機串流穩賺不賠。
現階段,國內VIVEPORT平臺已經上線的內容已有超2000款PC VR作品,其中幾乎所有內容都可支持串流游玩。并且618活動期間(2021/6/16~6/30),無限會員購買指定游戲可享5折專屬優惠,普通玩家購買享8折優惠。首次加入無限會員可獲得14天免費試用,暢玩1000+無限會員內容。
同時,最新發布的Focus 3現已正式上線銷售。據悉,其盒內自帶串流線可以支持90HZ甚至更高碼率的串流效果,對于進一步提升串流體驗效果顯著。
總結
VR生態的良性發展,一方面依托于技術的不斷迭代,另一方面也依靠更多優秀內容吸引消費者游玩,進而促成內容生態的正向循環。一體機串流方案打破了高端VR體驗和入門級VR體驗之間的枷鎖,令更多初階玩家以最低門檻晉級硬核玩家,促進消費力的同時激勵開發者熱情。
而對于小白玩家來說,也不必再因為VR盒子一類的劣質體驗,從此對VR游戲失去信心。2021年,是移動VR設備迎來了5K分辨率、XR2處理器及CV Inside-out追蹤方案普及的一年,隨著硬件基礎的不斷提升,串流體驗的水準將不斷向著PC直連頭顯看齊。
著VR技術逐漸成熟,VR游戲也漸漸在玩家間普及開來,各大廠商也推出了各種優秀的VR游戲,各種老牌游戲也推出了VR版,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pcgamer為我們推薦的PC上能夠玩到的優秀VR游戲吧!
《超勁爆VR(Superhot VR)》
《超勁爆》可以算做是一款射擊游戲,游戲的一大特色就是“可操控的子彈時間”,在游戲中當玩家靜止不動的時候,則會進入子彈時間,此時玩家可以看到所有敵人的子彈軌跡,從而決定接下來的行動路線。通過VR技術的加持會讓玩家們能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游戲中的緊張感。
《Asgard’s Wrath》
在游戲中,你可以在神明和凡人英雄之間進行切換控制。作品強調了以物理為基礎的近戰格斗,所以技巧十分重要,但Oculus表示這不僅只是一系列的競技場:根據官方陸續公布的信息,《Asgard’s Wrath》除了戰斗之外同時包括掠奪、解謎以及與角色和環境的互動。
《Boneworks》
《Boneworks》是一款采用了先進實驗性物理機制的敘事VR動作冒險作品。IGN為《Boneworks》打出了7.9分的評分,他們認為本作極具野心,對游戲中一切事物的物理模擬結合玩家的創意能造就大量的VR游戲樂趣,可惜你的點子并不總能有效實現。
《俄羅斯方塊:效應(Tetris Effect)》
在游戲里,你需要對每一個方塊操作或者一整行方塊的消除,都能和游戲音效的節拍默契迎合,并會和畫面產生關聯性的互動,讓游戲巧妙的結合成一個整體。利用VR定位控制器進行操作,戴上VR頭盔還會帶來頭部轉動的視角以及視野的變化,整個游戲中音樂、畫面、震動、視覺效果,完美的在游戲中表達出來,在VR模式下,通過VR視角,會讓你腦海中產生非常強烈的沉浸感。
《羅博的召喚(Robo Recall)》
本作是第一人稱射擊游戲,在游戲的世界中玩家將與智能機器人展開對戰,看到游戲中酷炫的畫面,很容易讓大家想起《我,機器人》中的人機大戰。游戲故事背景發生在2099年,你正在被智能機器追殺,玩家要做的就是擊殺機器人。在游戲中你可以使用各種方法終結機器人,無論是肉搏,還是射擊,每一種方式都會有對應的畫面特效。
《無人深空VR(No Man’s Sky)》
《無人深空》是一款以太空探索冒險生存為主題的游戲。游戲中全是隨機生成的星球可以供玩家探索,幾乎可以看作是無限大。同時因為游戲是使用算法生成星球,所以游戲本身體積不大,而且可以完全離線游玩。在VR版的《無人深空》中,我們可以享受這種在高空中瞬間加速,高速飛出去的感覺。
《會計風云+(Accounting+)》
相比前作,《會計風云+》的內容增加了足足三倍,變異成了一個由禁忌虛擬空間組成的復雜迷宮。如果你有膽面對由越來越多的喜劇傳奇大師(里奇·富爾徹、雷吉·沃茨和賈斯汀·羅伊蘭德等等)制作的危險新角色,那么將有無數的秘密等你來探索。
《節奏光劍(Beat Saber)》
今年的最佳VR游戲被《節奏光劍》拿下,在對VR游戲的探索中,涌現出大量有趣的作品,《節奏光劍》被認為是能夠將VR特性與游戲玩法完美結合的作品,可謂是名至實歸。
《In Death》
《In Death》極具魔幻色彩,其中的所有場景均為中世紀風格,玩家像是身處怪誕的夢境一般。但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因為那些哥特式的城堡中,隨時有可能沖出一些怪物。所以,想要生存下去,玩家就必須使用弓箭殺死那些怪物。
《Echo Combat》
這款團隊射擊游戲是“Lone Echo”宇宙的延伸,并將在2019年推出單人模式的續集《Lone Echo II》。在這款獨特的第一人稱太空戰斗射擊游戲中,你將扮演一位未來派的軍事機器人。《Echo Combat》以《Lone Echo》和《Echo Arena》的核心機制為基礎,并提供了在零重力空間中飛行和戰斗的感覺。
《Moss》
擁有著如同童話故事一般的背景設定,奇幻而又美妙。游戲中的所有場景都會讓你感受到魔幻的色彩:不管是神秘莫測的森林、還是雄偉壯觀的歷史遺跡,又或是神圣莊嚴的神殿。在VR頭顯的助力之下,這些童話中的場景躍然出現在自己的眼前,童年的回憶與憧憬瞬間涌上心頭。
《地獄之刃:塞娜的獻祭VR(Hellblade: Senua’s Sacrifice VR)》
《地獄之刃》VR版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和很多VR游戲選擇使用第一人稱不同的是,游戲使用的第三人稱視角,玩家在游戲中可以360度自由觀看,但同時視角也會在玩家不易覺察到的方式逐漸回歸到正常的中心視角。
《劍與魔法(Blade and Sorcery)》
《劍與魔法》的游戲內容并不復雜:通過自定義人物造型以及選擇兵器法術,用不了多少功夫,我們就能化身為B級動作電影那些咋咋呼呼的肌肉棒子戰士或者神神叨叨的白胡子術士;接下來,我們的任務就是用剛剛到手的兵器或者法術,把一群群大舉進犯的敵人統統干掉。
《GNOG》
GNOG是一款3D玩具游戲,設置在玩具和秘密的觸覺世界中。設計為一種拼圖盒,每個級別都是獨立的玩家,探索一系列色彩繽紛的世界,充滿活力的視覺效果和動態的配樂。每個謎題都是一個怪物頭,玩家可以指向,點擊,抓取,捅,旋轉,拉動,玩耍等等來解鎖關卡的神秘面紗。
《Vox Machinae》
《Vox Machinae》是開發商Space Bullet打造的一款大型機甲動作射擊游戲。游戲背景設在地球資源耗盡的未來,為了采集資源,你要在惡劣的遙遠星球上操控機甲。這次的任務伴隨著很多危險,你會面對很多競爭對手,并且要和他們進行戰斗。游戲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戰術模擬和行動響應,并且支持VR模式,給你無與倫比的操作體驗。
《捕獲和釋放(Catch and Release)》
《Catch & Release》是一款體育模擬游戲,由Advanced Interactive發行。Catch & Release帶您駛向美麗的高山湖泊,在無拘無束之中探索大自然。蕩起您的雙槳,選擇一處垂釣點,將美麗風光盡收眼底。
《Brass Tactics》
《Brass Tactics Arena》對玩家免費開放,玩家可以在單個地圖上不受限制的進行在線競技、合作或者AI模式,并且還提供數十個單位和升級來定制你的軍隊。同時,如果你不在乎地圖的單一和沒有劇情模式,你可以一直玩下去。
《默者VR(Sairento)》
《默者VR》是由Mixed Realms制作發行的一款融合了動作與角色扮演等元素的動作冒險類游戲,這是嘔心瀝血之作,好評如潮的VR動作游戲之冠,給您超級無雙的震撼感。想要在空中漫步射擊敵人,瞬間移動砍殺敵人,把時間放慢下來擊殺敵人的快感。
《Rolling Line》
《Rolling Line》是一款休閑模擬類游戲,你可以控制一個巨大的,詳細的模型鐵路完全在新西蘭在令人震驚的虛擬現實和個人電腦!建立、組織和驅動人類規模的火車,或者以微型的方式探索世界。
《Red Matter》
《Red Matter》是一款敘事性的VR冒險解謎游戲。作品背景設置在反烏托邦的科幻冷戰世界中,而玩家將扮演特工艾普西隆,然后深入一個廢棄的基地,并且調查最高機密的研究項目。
《極限距離(Distance)》
《極限距離》是一款包含濃烈的科幻元素的賽車類型游戲,本作最大的特色就是在賽車畫面的基礎上大范圍使用了霓虹光影的效果。所以在游戲中的賽車過程中玩家們在可以體驗到非常絢麗的畫面。
《暴走甲蟲(Thumper)》
VR對《暴走甲蟲》的加成效果在這方面是很直觀的:更強的速度感,更強的畫面縱深感,那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畫面縱深感這一點,當體驗這過山車般的速度感時,這種畫面縱深感可以讓操作判斷更加輕松。
《輻射4 VR(Fallout 4 VR)》
《輻射4 VR》是一款由Bethesda制作并發行的角色扮演類游戲,在游戲中你將扮演111號避難所的唯一幸存者,踏入被核武戰爭毀滅的世界。每一秒鐘都必須為了生存而戰,每一次選擇都由你作主。只有你能重建廢土,決定世界的命運。
逢佳節買電子產品似乎成為了現代人的“傳統”,從我們的雙11、雙12到歐美的黑五、圣誕節,各大廠商都會展現出“最大的誠意”來打動消費者。但今年的熱門選擇卻不局限于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虛擬現實設備也開始占據一席。
但是對于能夠打通“異世界”的VR一體機而言,從復雜的硬件參數到各項軟件適配,都讓絕大多數消費者們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款。那么今天我就從①佩戴舒適度;②顯示效果;③內容資源 這3個消費者最關心的方面進行專業且客觀的橫向評測,來幫助大家進行選購。
1 設計:用得舒服才“不落灰”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我們在選購科技產品時最痛苦的莫過于比較各種復雜的參數。為此,我特別整理了今天對比的四款主流VR一體機的關鍵硬件參數,并針對一些重要參數進行了標注,便于大家進行閱讀與參考。
首先對于一款長時間佩戴的科技產品而言,佩戴舒適度一定是重中之重。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四款產品在重量及前后重量的分布存在差異。通過我對它們進行的重量實測,Quest 2整機重量(524g)是四款產品中最輕的,接下來依次是PICO 4(581g)、PICO Neo3(625g)、奇遇Dream Pro(692g)。
但是從主機設計上的重量分布來看,Quest 2將絕大部分重量置于前端的設計,不僅會讓我在佩戴時感覺有明顯的壓臉感,使用時也會對我的脖頸產生負擔;另外三款則均采用了前后平衡式設計,并在產品細節上各有亮點。
奇遇Dream Pro采用的是主機翻蓋+電池后置的布局設計,這樣不僅可以做到平衡前后重量,當我需要短暫地離開虛擬世界回到現實世界的時候,只需要把頭顯主體上翻,即可方便我在虛擬和現實世界的之間的切換,從而大大減少了反復取下戴上的次數;PICO 4在傳承PICO Neo3所采用的前后平衡式設計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后置旋鈕式調節可以讓我找到最適合自己頭圍的松緊度,即使長時間佩戴也不會感到脖頸酸痛,無疑更顯人性化,搭配的臉部親膚泡棉,也讓佩戴舒適感更佳。
另外,決定一款VR一體機重量還取決于其采用的是何種光學透鏡方案。從關鍵硬件參數圖中,我們可以發現,4款主流VR一體機采用了3種不同的光學透鏡方案,而這也代表著整個行業發展的三個階段。PICO Neo3與Quest 2均采用了目前主流的菲涅爾光學透鏡方案,類似于凸透鏡的成像原理,需要在屏幕和透鏡中間留出較大的光路距離,這樣會導致VR頭顯的體積相對較厚,同時還會出現畫面畸變、邊緣模糊等問題,較大程度影響用戶的實際佩戴體感。
奇遇Dream Pro所采用的是非球面透鏡方案,雖然減輕了球面透鏡產生的畫面問題,但該方案未能解決VR頭顯體積的“行業難點”,不過相較于菲涅爾光學透鏡方案,它卻能夠讓用戶不需要移動透鏡來遷就瞳距,做到即戴即用,從視覺體驗上會優于菲涅爾光學透鏡方案。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PICO 4的主機相較于其他三款產品會更加輕薄小巧,這是因為PICO 4采用了更前沿,而且成本更高的Pancake折疊光路設計。(注:Meta最新推出面向企業級的Quest Pro也是采用Pancake光學方案)
圖片來源整合:wellsenn XR
不同的是,PICO的Pancake采用了單片式的結構,通過單個鏡片+貼膜的方式,在一片鏡片上實現了光路的折疊反射,有效地壓縮了透鏡與屏幕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屏幕到眼睛的距離。不止相較于另外三款產品的主機能夠有效減少設備的“負重感”,同時相比于雙片/多片的Pancake方案還能實現更好的成像效果,有效減少畫面畸變和鬼影等情況出現。
說完了四款產品的主機,接下來讓我們將目光聚焦于它們搭配的手柄上。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PICO Neo3、奇遇Dream Pro、Quest 2三款產品的手柄均“默契”得采用了頂部圓環的設計,但是這樣的設計會讓用戶在使用(尤其是娛樂場景)中發生碰撞。
經過實際上手體驗,PICO 4的手柄采用星環弧柱設計,更符合人體工學,相較于另外三款握持起來會更加防滑且舒適,并且得益于更大量程的IMU陀螺儀和自研的紅外追蹤方案,讓我在使用中不僅不易發生手柄相互磕碰,還能帶給我延遲更低、更加精準識別的體驗。雖然PICO 4的手柄配置更高,但是基于Quest在軟件算法調校等方面的優勢,Quest 2手柄操控感略勝PICO 4。
Quest 2瞳距調節 ▲
對于佩戴眼鏡的用戶而言,我們肯定都經歷過測量瞳距,如果瞳距測量不合適就很容易引發視覺上的重影和眩暈感,VR設備其實也是這個原理。
在關鍵硬件參數圖中,我們可以發現PICO Neo3、Quest 2是三段式固定檔位的瞳距調節,需要我們通過手動來調節兩個鏡片的距離,實現相對合適的瞳距;奇遇Dream Pro的瞳距調節方式采用自適應調節,需要眼睛去適應固定的瞳距范圍。經過實際體驗,以上三款VR設備的瞳距調節方式,會帶給我一定的視覺不適感,同時使用便捷度也有待提升。
PICO 4調節瞳距 ▲
相對于手動調節而言,電動調節無疑更便捷。今年發布的PICO 4采用了全新的無級電動瞳距調節,通過手柄遙控的方式來調節光學模組的距離,可以實現62mm-72mm的無級調節,能夠更加靈活地滿足不同頭型及瞳距的用戶需求。而這樣不僅操作更簡單,還能實現更精準的對焦方式,相信后續其它VR品牌也會進行類似的更新升級,從而幫助用戶獲得更佳的視覺體驗。
小結
在產品設計這一關乎佩戴舒適度的方面,奇遇Dream Pro所采用的非球面透鏡方案,可向上翻的頭顯是加分項,但是存在整機重量偏高、需要手動調節瞳距等問題;PICO Neo3雖然將重量進行了前后均勻分配,但是由于采用的光學方案及技術等原因導致它的整機重量與厚度仍有待改良,且奇遇Dream Pro的一些問題也同樣存在。
Quest 2在整機重量與軟件算法調校中占優勢,而在其余產品設計問題如原裝配件(綁帶、泡棉)均有待改善,想要獲得更好的佩戴使用體驗,則需要通過官方或其他渠道購置一些額外的配件進行替換;PICO 4在整體設計的考量,更優于另外三款產品,不僅頭顯體積有所優化,旋鈕式調節綁帶大小,電動瞳距調節,都能帶來更好的佩戴和視覺體驗,但在為硬件配置的軟件算法層面仍有待加強。
2 顯示:看得清晰才“更沉浸”
對比完四款產品的整體外觀設計與部分核心配置后,接下來讓我們聚焦在它們的“顯示”上。對于VR設備而言,廣闊的視野與優秀的清晰畫質無疑能夠帶來更加沉浸的觀影與娛樂體驗。
場景渲染▲
為了更加公平進行屏幕素質的評測,我使用了四款產品在同一場景分別進行了場景渲染與場景實拍的體驗。首先從場景渲染的圖片畫面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PICO 4的FOV(視場角)要比另外三款產品都要更大,從而讓我們可以獲得更寬廣的視野范圍。
場景實拍▲
而在場景實拍的圖片畫面中,當我們仔細觀察紅框內的電線與白框內的木盒可以看出,PICO 4不僅對于光影的處理會更加細膩,對物品的細節相較于另外三款也會更清晰;而當我們聚焦于紫框內的元器件和棕框內對燈管可以很明顯看出,PICO Neo3和奇遇Dream Pro對于這兩個細節會產生光線過爆的情況,而Quest 2相較于PICO 4在亮部細節的優化上會更勝一籌。綜合來看,PICO 4相較于另外三款產品而言,在整體細節處理上會更好,并且“甜蜜點”的清晰度區域也更大一些。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Quest 2和PICO Neo3相比于另外兩款產品的刷新率(120Hz)會更高一些;PICO 4和奇遇Dream Pro的PPD(角分辨率)數值為20.6,畫質會更細膩;PICO 4的視場角達到了105°(注:Meta最新推出面向企業級的Quest Pro的視場角為106°,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也是四款產品中是視場角最大的,視野空間有很大提升,加上優秀的4K+畫質,日常使用時可以帶來沉浸的視覺享受。
彩色透視 vs 黑白透視▲
值得一提的是,PICO 4的彩色透視技術,它能夠讓我們無需摘下設備,即可通過頭顯正面的RGB攝像頭捕捉到現實世界的彩色高清畫面,當我們需要“穿梭”時,僅通過雙擊頭顯右側即可快速切換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從而為我們的感官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時空體驗”。同時這也是全球第一款能實現量產的彩色透視VR產品。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PICO 4不僅在成像方面優于另外三款產品,甚至即便與價格高4倍的Quest Pro相比,它們的彩色透視效果也是不分上下的。
小結
不管是從VR設備屏幕的顯示清晰度、視場角范圍和PPD等維度,還是屏幕連接虛擬和現實世界所呈現的彩色透視功能的清晰度來看,PICO 4在強悍的軟硬件加持下,實際綜合體驗都優于其它三款產品。
3 內容:玩得全面才“更真實”
在互聯網時代,“內容為王”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這句話對于VR生態而言更是如此。在目前的行業中,愛奇藝旗下的奇遇Dream Pro主打觀影,擁有豐富的影視內容,但在娛樂游戲等方面內容相對較少;Meta旗下的Quest應用商店軟件數量有400+,有較多獨家VR大作,是目前全球最多、最豐富的VR應用平臺;PICO的應用商店上架的應用數量有260+,作為背靠字節跳動的VR品牌,先天資源優勢讓它的生態內容會更加全面,且本土化的內容更適合國內玩家。所以接下來我會針對這三大品牌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評測。
大家為什么更青睞大屏手機/大電視、真無線藍牙耳機?或者換個角度,為什么大家更喜歡去電影院觀影?前者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夠在私密巨幕場景下獲得更好的視聽體驗;后者則是因為電影院中的配置與環境能帶給我們更極致、更沉浸的觀影感受。那么有沒有一種設備能夠把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讓我們能夠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都能有沉浸式的體驗呢?
奇遇Dream Pro資源頁面 ▲
從現有的技術來看,VR設備或許是目前能夠滿足沉浸體驗的“最優解”。四款產品隸屬于不同的三家公司,背景的差異化,在內容生態方面也都各有長處。奇遇Dream Pro作為一款主要發力VR視頻場景的VR設備,依托愛奇藝“得天獨厚”的豐富院線影視資源,對于VR觀影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
奇遇Dream Pro觀影 ▲
首先,愛奇藝為奇遇Dream Pro獨創了iQUT視頻標準,它可以在頭顯里投射出近乎3000英寸的熒幕效果,并支持HDR、杜比全景聲等格式,可以讓我看到更清晰的顯示畫面與更沉浸的視聽體驗;另外,不同于其它產品進行操作主要用手柄,奇遇Dream Pro特別引入了一套語音操控方案讓其能夠讓它像手機/電視上的“語音助手”一般,我只需要說出口令,便能實現視頻暫停/快進/增減音量等功能,讓我可以短暫地放下手柄,更沉浸地進行觀影。
奇遇Dream Pro《多合一運動VR》 ▲
但是對比其在VR影視視頻方面的先天優勢,娛樂應用則成了奇遇Dream Pro較為明顯的短板,目前它的應用庫中擁有60多款游戲,其中包括《水果忍者VR》、《憤怒的小鳥VR:豬之島》、《樂動未來·音計劃》、《多合一運動VR》等近20款相對精美的游戲,而剩下大多則是你們體驗過一次就不會想再玩第二次的游戲。
Quest 2應用商店 ▲
在娛樂內容資源方面,除了應用商店的400+應用外,“財大氣粗”的Meta,在第三方的SideQuest平臺還擁有上千款娛樂應用,是目前行業當之無愧的霸主。由于大多VR娛樂應用都是由國外工作室進行開發,且服務器也在海外,多數內容不是需要串流,就是對國人的適配體驗較少。很遺憾的是,Quest 2由于國內網絡受限,我未能對VR視頻與Meta砸重金所打造的Horizon Worlds進行實際體驗,想入手的朋友也要謹慎考慮一下網絡問題。
Quest 2《節奏光劍》 ▲
Quest 2《SuperHot》 ▲
所以,我重點使用Quest 2體驗了《節奏光劍》、《SuperHot》兩款時下熱門且本土化適配性更好的VR娛樂應用。從以上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Meta對Quest 2的整體調校優化確實是不錯的,即便是面對這種需要高頻率打擊的場景,屏幕依然能保持不錯的流暢穩定性,且在軟件算法的加持下,手柄在不發生“打架”的情況下也十分跟手。
PICO 4觀看卡塔爾世界杯 ▲
因為PICO是字節跳動旗下的VR品牌,所以它的VR視頻在內容方面更加多元化,如果我們想要體驗用VR看球賽,在線觀看時下最火熱的卡塔爾世界杯賽事,那么PICO產品則是當前VR設備中唯一能夠實現的。
PICO 4觀看全景視頻 ▲
此外,PICO還與各大電影公司、內容開發者密切合作,不管是《變形金剛》、《漫威宇宙》等160+好萊塢國際大片,還是各大影視劇、綜藝和紀錄片等等,都可以通過“PICO 視頻”觀看,VR版《三體》也會在未來上線,同時還支持愛奇藝、優酷、騰訊平臺下載和播放。
PICO還與王晰、鄭鈞、汪峰等明星歌手合作, 今年首次實現全球8K、3D、可自由切換視角的VR演唱會,全球首場6DoF VR演唱會也即將在年底上線。
PICO 4 《筑夢海岸》 ▲
值得一提的是,PICO還構建了230+娛樂應用VR生態(注:以周為單位進行持續更新)與VR創造場景——輕世界(注:支持自由定義專屬的虛擬形象與在3D世界里自由走動、和好友互動)之外,對VR使用場景進行了拓展,打造了VR運動場景,從而顛覆了VR常規的應用范圍。
PICO 4《超燃一刻》 ▲
PICO Neo3《多合一運動VR》 ▲
在VR運動場景中,PICO與多家知名運動IP攜手為用戶帶來了多款運動應用,其中在與超級猩猩聯手打造的健身燃脂應用《超燃一刻》中,諸多闖關和獎勵體系,讓運動健身變得像通關打卡一般,趣味十足。此外,還有不同類型的趣味運動應用,比如《多合一運動VR》、《萊美搏擊》、《Creed:榮耀擂臺》等。
PICO自研CalSense體能算法 ▲
通過PICO自研的CalSense體能算法,我還可以在運動中心內查看卡路里燃燒量,并且它還支持運動數據可視化、多端數據查看,從而實時了解健身效果,從而幫助我做到更科學運動健身;同時,手柄上新增的截屏鍵與運動排行等功能還能更快捷地進行截圖/錄屏,幫助我記錄VR世界里的精彩瞬間,還可以和好友進行PK與聯動。這些“鉆研”都是PICO拓寬VR使用場景很好的一次“嘗試”。
小結
在內容生態方面,奇遇Dream Pro在VR視頻資源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Meta在VR娛樂應用方面,由于布局較早、生態資源是4款產品中最有優勢的,但是由于網絡及語言等方面的問題,入手Quest 2的可操作體驗會有一定程度的受限。反觀PICO,本土化的內容生態、入手后就可以玩,而且網絡也沒有限制,對于國內玩家來說可操作性會更高,適配使用體驗也會更好。
4 總結
綜合來看,在硬件配置緯度,PICO 4無論是從產品的外觀設計和佩戴舒適度,還是“硬核”的基礎參數及性能表現,都是四款產品中的最優選,在大多數的配置上也可以與Meta新一代企業級產品——Quest Pro相媲美。
而在實際體驗方面,愛奇藝的奇遇Dream Pro影視資源較為豐富,但內容生態還有較大拓展空間,同時在使用時會出現手柄的小問題,體驗感遜于其他三款產品。Meta的Quest 2雖然坐擁最多數量的內容應用,但是佩戴舒適感不佳,且其更高的價格、不太方便的售后以及網絡操作等一系列問題,也不太推薦中國消費者進行選購。
所以經過本次評測,我會更加推薦入手PICO。 因為它們不僅能滿足我們日常對于VR設備的使用需求,同時相比Meta Quest 2更低的價格與更有保障的售后也是加分項。目前PICO Neo3的價格,相比同代的Quest 2等品牌,價格更香。
如果是追求性價比、預算有限的讀者,可以選擇PICO Neo3,目前正值雙12大促,僅需1449元起即可到手;如果是希望體驗最新技術,獲得更極致的頂配享受的讀者們,我會推薦你們入手PICO 4,雙12大促價2449元起,也十分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