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FI驅動模型是用來簡化UEFI驅動設計,也就是說UEFI定義UEFI Driver Model Driver來規范UEFI Device Driver設計。
UEFI定義EFI_DRIVER_BINDING_PROTOCOL service來最優匹配設備驅動和設備
ConnectController()利用EFI_DRIVER_BINDING_PROTOCOL service將設備驅動和設備
匹配連接。
EFI_DRIVER_BINDING_PROTOCOL.Support--ConnectConntroller利用Support
來檢查UEFI驅動是不是管理目標設備的正確驅動
EFI_DRIVER_BINDING_PROTOCOL.Start--ConnectConntroller利用Start
開始啟動設備驅動管理設備。 設備驅動同時提供針對設備的I/O 操作。
當OpenProtocol()以BY_DRIVER 模式打開 protocol,OpenProtocol()允許被打開的protocol至多有一個consummer
UEFI 驅動采用分層設計,下層為上層抽象I/O service。上層和下層的關系有如下三種情況。
例如USB contrller driver和USB bus driver符合case 1, USB bus driver和usb keyboard,usb storage driver符合case 2,uefi network stack驅動符合case 3
UEFI Driver Stack
依據UEFI Driver Model case1 ,case2 很好的滿足,但是case3不同的是兩個不同的service會consume相同的service,EFI_SERVICE_BINDING_PROTOCOL提供處理case3的機制
綜上可以利用EFI_SERVICE_BINDING_PROTOCOL實現 多service,consumer相同的service的情況。
在COMPUTEX 2019上,英特爾發布了代號Ice Lake的10nm制程第十代酷睿處理器,首批是酷睿U系列(對,酷睿U直接跳過了第九代),主要針對輕便本、輕薄本產品(其實也包含酷睿Y系列,不過我們以主流的U系列重點講解)。
第十代酷睿U依然分為i3、i5和i7系列,不過產品LOGO采用了新設計。而且,一處很明顯的變化是較大規模地引入了之前很少用的Iris高端集顯。
▲第十代酷睿采用了全新的平臺,擁有新架構、新平臺技術、新的晶體管技術和工藝。從CPU部分到GPU部分,從內存到多媒體支持,從顯示輸出、顯示性能到圖像處理,從互連總線到雷電3,都有新的元素。
我們先簡要做一個特性解讀:
●第十代酷睿U的標準TDP依然是15W,不過有cTDP DOWN和cTDP UP兩種設計,也就是用戶定義的TDP降低和提升,分別是12W/13W,以及25W(其實,之前的酷睿U也有類似設計,不過這次情況稍有不同,我們后面會詳細介紹)。
●處理器最高4核/8線程,最高睿頻4.1GHz。這一點非常有趣,因為第八代酷睿U i7款,有多達4款的最高睿頻都遠遠高于4.1GHz,也就是說,CPU部分的最高頻率是不升反降。而在制程提升的大背景下,提升頻率本來是更容易的,為什么要降低頻率呢?我們后面會詳細解讀。
●內存的支持規格大幅提升了,支持DDR4 3200以及LPDDR4/X 3733。
●整合了雷電3(USB Type-C形式),支持數據的高速傳輸和多設備、多屏拓展。
●集成了WiFi 6,也就是802.11ax的部分功能,單個無線連接帶寬可高達2.4Gbps。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第十代酷睿U機型必須使用802.11ax無線網卡(AX201),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的。
●強大的深度學習功能,AI表現有很大提升。加入支持DLBoost機器學習加速,結合GPU核心、低功耗加速器,全面支持Windows ML、英特爾OpenVINO、蘋果CoreML等框架,相比第八代酷睿性能提升2~2.5倍。
值得注意的是,Ice Lake的顯卡和顯示性能部分有較大變化,大家要看仔細了:
●在保留UHD集顯(32個處理單元)的基礎上(UHD主要針對i3和低端i5),引入了IrisPlus(加強版銳炬集顯),主要放在i5和i7款中。Iris Plus有48個/64個處理單元兩種版本,其中64單元的只針對i7。注意,搭載IrisPlus的第十代酷睿U處理器,標準TDP依然是15W,但這一次,英特爾似乎有意引導OEM廠商做cTDP UP,將輸出功耗提升到25W,以進一步提升CPU部分和GPU部分的性能。在之前各代酷睿U中,Iris顯卡主要是蘋果筆記本以及極少量Windows高端商用本用。而今,Iris要走向主流了——這也標志著英特爾要大幅提升酷睿U的圖形性能(之前的UHD 620只有24個處理單元)。而更多處理單元,更高功耗的Iris的引入,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第十代酷睿U的睿頻反而微降低了的原因——因為要控制總功耗。
●在顯示部分引入了一個“自適應垂直同步” (Adaptive Sync) 功能,比較類似Free-Sync這種功能,可以讓高刷新率的顯示器自動實時同步游戲的幀速,從而有效避免畫面撕裂。
●兩個固定功能單元負責H.265/VP9視頻編解碼,最高支持雙路4K@60Hz 8-bit,以及4K@60Hz或8K@30Hz 10-bit;同時有三條視頻流水線支持三屏獨立輸出,最高可輸出5K@60Hz、4K@120Hz 10-bit。
應用上會有什么實質性的提升和變化呢?
以上算是明面兒上的特性解讀。但普通消費者或許需要更加簡單的答案——這貨到底能帶來什么實質性的變化?有什么好處?下面,我們就盡可能簡單地給普通消費者做個解讀:我們認為,除了CPU部分計算性能有一定提升,其他明顯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顯卡游戲性能提升明顯,可玩更多游戲
按照英特爾的說法,用Iris Plus獨顯的第十代酷睿U,不少熱門游戲的平均幀速都能突破30fps,部分還能突破60fps。實際上,英特爾還給出兩個對比圖▼:
▲第十代的Iris Plus對比第八代的UHD 620,中低特效下,游戲的幀速提升很明顯,有的已經進入“流暢”區間了。
▲來個更刺激的對比!PK Ryzen 7 3700U,同樣是25W性能輸出狀態下,FHD分辨率游戲性能對比(百分比)。對比游戲為《守望先鋒》低特效、《彩虹六號》中特效、《火箭聯盟》中特效。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英特爾最高可以領先15%左右。
提到這里,大叔我要說一下PC生態的問題。其實,cTDP UP是很早就存在的,不過鑒于散熱和輕薄設計,之前絕大部分輕薄類、輕便類筆記本都沒有實現處理器的超標性能輸出,有些甚至壓制了處理器的功耗,轉而將散熱能力分配給獨立顯卡。比如總體散熱能力20W,用戶玩游戲時,系統會把處理器的功耗輸出壓低到10W,把剩下的10W轉給獨顯——這樣其實游戲幀速依然比UHD 620高不少。所以,我認為,英特爾鼓勵PC廠商做出25W散熱能力的輕薄本、輕便本,并且是集成顯卡的,抑或是能屏蔽獨顯,讓CPU+集顯能跑到25W,其實是需要一定努力的,并不會那么容易實現。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少一個獨顯,成本必然也會降低一些……無論如何,我們非常期待這種高性能集顯機型出現。
▲在DEMO展示中,我們看到了第十代酷睿U筆記本上出現了這樣的功能——可以切換功率,處理器實時功率從15W提升到25W,以及從25W降到15W,這時游戲幀速會有變化(70fps Vs 92fps)。但作為對比的某老款酷睿筆記本,游戲幀速只有49fps。我們希望未來上市的第十代酷睿U輕便本/輕薄本能夠廣泛搭載該功能(這僅僅是我們看到的DEMO,我們及英特爾不做任何保證)。
小貼士:英特爾的顯卡控制面板已經全面更新
大家可以從微軟應用商店下載最新的英特爾“英特爾顯卡控制中心“。界面變化非常明顯,很酷,而且功能也大幅提升。比如可以調節視頻播放的亮度、對比度、色彩等,也能一鍵優化游戲體驗,還能設置顯卡、顯示器的各種參數。與此同時,英特爾還表示為了將會更大力度支持游戲的驅動優化,游戲大作上市后最快當天就能下載升級新版驅動。
2.多媒體創作、編輯、回放性能大幅提升
無論是CPU部分的性能提升,還是集顯性能的大幅提升,抑或是集成雷電3,以及在AI深度學習能力上的倍增,落實到用戶,一個非常大的感受將是多媒體編輯、創作能力的明顯加強。這不僅于運算速度本身,也包含了傳輸、保存等多個層面和環節。而通過前面的幾張PPT圖,專業的圖形圖像工作者應該也可以了解到這個部分的提升。
英特爾也現場展示了若干基于多媒體處理的應用,以凸顯其性能表現的提升,包括圖像特效應用的速度對比,包括特定圖像的尋找等。下面再給大家舉一個常用軟件的應用案例▼:
▲Adobe的After Effects,正在實時從一段視頻中摳除一個人的動態畫面。用戶只需從幾個關鍵畫面幀里面圈選人的區域,電腦就會自動識別并跟蹤人物的形態和路徑,然后把視頻中的所有人的影像去掉。雖然這是酷睿桌面平臺的演示而非第十代酷睿U,但這個例子很直觀地展示了英特爾處理器的AI應用,而第十代酷睿U其實也能做這些事情,當然速度會比桌面平臺慢些。
實際上,由于指令集優勢,英特爾處理器本來在多媒體處理上的能力就強于競爭對手,而到了第十代酷睿,這一優勢有可能會繼續擴大。當然,多媒體處理和創作本身也是個宏大范疇,也是非常復雜的領域,就留待以后的文章慢慢分析和解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