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的Magic系列從一誕生開始,便肩負著“概念”、“探索”的光榮使命,Magic 1代的八曲面機身、人工智能助手、40W快速充電等,都奠定了Magic系列的主基調:“黑科技”的先驅。
好景不長,Magic系列神秘和尖端的探索理念沒有堅持下來,從Magic 2代身上就可以看得到,它“圓滑”了很多,變得更像是普通消費者可以接受的一款產品。為了體現對真全面屏的探索,Magic 2還是采用了不太被看好的滑蓋設計。
Magic系列也和小米MIX系列一樣,沉寂了三年之久。當它再次出現的時候,產品氣質和上一代大相徑庭。
接過Magic 3至臻版的時候,小雷差點想問問銷售員是不是拿錯了。印象中,這種“豪華”在國內似乎只有華為能做到。當再次認真看了一下包裝上的文字,終于確認了它就是小雷要買的手機:榮耀 Magic 3至臻版。
奢華包裝的內部,充電器、數據線、耳機和手機殼悉數在列,雖然很不環保,但小雷還是建議廠商加大力度,力度越大越好。手機殼、線材、充電頭都是經過特殊定制的,并不常見。手機殼也不是常見的清水套,而是采用硬硅膠定制的半包殼,背部兩邊有兩條人造皮革點綴,套上去基本不用再考慮購買第三方手機殼,估計也沒多少家夠得上Magic 3至臻版的檔次的。
拿起手機,小雷根本不敢相信這是Magic,說它是Mate 40 RS再就業都不奇怪。保時捷設計的對稱流線在Magic 3至臻版身上再次復現,純潔高雅的白陶瓷和若隱若現的激光雕刻線條相互映襯。絕對對稱的布局設計在近兩年算得上是難得一見的“奇觀”,只不過,鏡頭旁邊的字體部分比較“大老粗”,有點破壞背板的美感,在鏡頭模組上放置可能會合適一些,比如Magic 3 Pro那樣。
Magic 3至臻版的鏡頭模組也是非常值得說道的,它太大了,讓別人注意不到它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仔細一看,鏡頭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大黑洞”的上半部分,這樣用戶在握持手機的時候可以將鏡頭模組的下半部分作為受力點,降低跌落的風險。另外,鏡組外邊的六邊形其實是一圈包邊,可能是用來緩沖鏡頭的凸起部分。不過,這個包邊并非和鏡頭蓋板一起,摸起來會有點硌手。
整機厚度9.94mm,背板做了和Mate 40 RS類似的緩沖和過渡處理,使得Magic 3至臻版的鏡頭凸起情況并不嚴重。74.9mm的寬度也要比Mate 40 Pro、Pro+、RS要窄上那么一丟丟。Magic 3至臻版采用瀑布屏設計,中框被壓成細細一條,按鍵往背板處靠攏,好處就是看起來很有科技感,但真正用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臺手機很滑,不戴殼子或者不兩只手捧著用是相對沒有安全感的。這樣的設計幾乎與第三方全包手機殼無緣,因為手機殼邊緣的按鍵位置基本對不準。
當Magic 3系列開始預熱的時候,屏幕的形態就沒什么懸念了。Magic 3至臻版采用了一塊89°瀑布屏,怎么都要比Mate 40 Pro多一度,其“連帶屬性”也要比Mate 40 Pro多一點,比如10位色深、HDR 10+、120Hz刷新率等。屏幕來自京東方,“小黃鴨”排列讓1344P的分辨率折損不少,精細度大概就相當于1080P的三星屏,放在6.76寸的屏幕還是有點捉急,不過顯示效果比之前的京東方屏幕好了不少。
不希望讓大曲面瀑布屏影響觀感還是有解決辦法的,榮耀系統內提供兩側拓展顯示的開關功能,只要能忍受兩邊多出來的“邊框”,模擬微曲面的顯示效果還是不在話下的。
都說Magic 3系列用的屏幕和Mate 40 Pro系列的一模一樣,但是小雷購買Mate 40 Pro的鋼化膜準備貼上時發現,曲面部分和Magic 3系列是無法貼合的,這可能和Mate 40 Pro宣傳的88°瀑布屏以及Magic 3系列在寬度上要小于Mate 40 Pro的原因吧。
低亮度1440Hz的高頻PWM就是京東方屏幕最具優勢的存在。相比于市面上的DC調光,高頻PWM對屏幕的顯示質量和顏色幾乎沒有影響,而DC調光則有可能將OLED屏幕素質不佳的弊病暴露出來,比如發綠、偏紅、亮度不均等問題。至于10.7億色在精細度差不多只有等效1080P的屏幕,效果還是有所削弱的。
屏幕正面左上角有個大挖槽,如果是功能齊全的話小雷還是愿意接受的。看在榮耀Magic 3 至臻版還支持3D支付級人臉識別的份上,小雷放過它了,反而有時候感覺這挖槽沒了也有點不習慣。
夜間顯示比較均勻,沒有明顯的偏色、抹布以及陰陽屏現象,底部和頂部邊緣有一點輕微的偏紅。
滿分100分的話,小雷還是愿意給這塊屏幕75分的,就沖著亮度夠用、高頻調光以及顯示均勻等亮點。除了可視角度以及精細度稍有欠缺以外,可以說這是目前表現最好的京東方OLED屏幕。
屏幕外邊的玻璃來頭不小,不是康寧大猩猩,也不是超瓷晶玻璃,而是和P50 Pro典藏版同款的納米微晶玻璃。據官方介紹,這塊玻璃既有相當的抗摔性能,對于抗刮傷的能力同樣出色,就像是“透明陶瓷”一樣。不過,小雷還是建議貼個膜,別拿大幾千的手機開玩笑了。
屏幕指紋用的是短焦屏下方案,被電池“擠”到機身非常靠下的地方。指紋圖標位置不太順眼,識別準度和速度也一般。短焦屏下指紋雖然占地小,但是厚度大,很容易受其它元器件的擺放影響。短焦屏下指紋模組出現在一臺售價7999的旗艦產品上,不太妥當。
由于各種懂得都懂的原因,榮耀Magic 3至臻版很不意外地與麒麟芯片無緣。一家獨大的高通在今年放了一把火,即便消費者都被熱的要去“避暑”,廠商還是不得不把這個“大火計”請到自家旗艦產品上。
小雷找到了一些偏門的玩法。通過凍結一個叫“HwAps”的系統應用,就可以實現Magic 3系列的全局120幀以及高分辨率。解禁之后,小雷手上的Magic 3至臻版在性能調度上面激進了不少,不僅在日常使用時不會鎖幀,游戲過程中基本不再出現鎖40幀的情況,《原神》這樣的游戲還是能夠保證流暢運行的,畫質開個中就差不多穩了。可惜,長時間運行《原神》,Magic 3至臻版的發熱和耗電量只能用“夸張”來形容。
最近公測的《英雄聯盟手游》沒有給出120幀模式,60幀的環境下發熱和耗電就還可以接受,游戲幀率也比較穩定。看樣子,想讓Magic 3至臻版穩定進行高負載、長時間的游戲,一個散熱背夾是跑不了了。
看得出來,各家廠商已經用盡全力了,該堆散熱的堆散熱,該上溫控墻的上溫控墻。在“鎮龍”這件事上,今年的廠商都是站在統一戰線上的,小雷感到很欣慰。只可惜,廠商再努力,讓888+長時間在有限的手機空間內釋放高性能,還是不容易的。
整體來看,888+在Magic 3至臻版上的表現其實還不錯,即便沒有外部散熱措施,依舊能保持相對穩定的性能輸出,但耗電這塊就要用戶做好準備了。
由于Magic 3至臻版的背面鏡頭模組實在是夸張,玩游戲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摸到鏡頭區域。這樣一來,Magic 3至臻版的橫握體驗還是讓小雷感到不適的。如果是打算將Magic 3至臻版作為兼顧游戲的一部分,那可能要多考慮考慮那塊容易沾染臟污的鏡頭模組。
UFS3.1、LPDDR5、USB3.1都是旗艦機的基本操作,這個UFS3.1挺有看頭,用的是鎂光全球首款176層分立式技術的閃存芯片,順序讀寫以及隨機讀取的性能相較于市面上常見的96層的UFS3.1有不小的提升。最明顯的體現應該是安裝App的時候,比如30秒內安裝完《英雄聯盟手游》。
4600毫安時電池,本應該是今年旗艦手機的主流偏上水平,按道理續航能力也是差不多的,如果小雷鎖全局120幀的話會稍好一點。奈何今年的888+確實“太給面子”,小雷的Magic 3至臻版每天都開啟5G、GPS、后臺同步、藍牙、NFC、息屏顯示等,甚至還是雙卡。在只刷視頻不玩游戲的情況下,亮屏兩個多小時的成績也算是可以了。
如果是非雙卡且對5G不太敏感的用戶,那么這臺機器的續航還是不錯的,相比于其它搭載驍龍888平臺的手機而言。
66W充電其實爭議比較大,寫著是66W,但很多時候充滿電都需要50分鐘左右。最主要的問題還是40W的有線充電和66W的充電時間差距并不會特別大,這就有些尷尬,希望榮耀可以稍微放開一些充電的溫控策略。另外,定位高端旗艦的Magic 3至臻版,沒有用上100W充電也是比較可惜。
總體來說,66W+50W也算是目前比較主流的可用性較高的充電組合,不功不過吧。
揚聲器的素質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梯隊,和Mate 40 Pro相比,少了幾分沉穩,多了幾分輕快,比較強調人聲部分。別看是聽筒式雙揚聲器,上下兩邊的音量比較統一,可以盡情地橫過來聽歌或者看劇。
X軸震動馬達還是挺爽的,尤其是打字的時候,但是想要調教好估計還需要多等幾個版本,目前來說震感還是比較松散,比較重要的場景適配有缺失,比如指紋解鎖震動、面部識別震動等等。雖說真把手機拿來用的用戶可能也不會過份苛求這些細微的震動,但小雷還是希望榮耀能夠在一款高端產品的細節上多下一些功夫。
Magic UI 5.0是Magic 3至臻版里完成度較低的地方,更多指的是功能上的缺失。因為小雷解開了全局120幀,就不存在高刷適配不激進的問題了。官方說Magic UI 5.0是一個用來過渡的系統,但很明顯榮耀還不會這么快推送Magic UI 6.0。
憑借EMUI傳承下來的穩定流暢功能夠多的特性,Magic UI 5.0也能提供相當穩定的體驗。最主要的還是自帶不少華為的系統App,從華為手機接力到榮耀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圖標老氣一點可以換,壁紙不滿意也可以改。換言之,你大可以把它當成大半臺華為手機用。為什么叫“大半臺”,后面小雷會說到。
值得高興的是,榮耀手機里依舊可以使用華為賬號,同步華為云服務里的資料。設置界面的主賬號可以用華為賬號登入,但是登入之后依舊需要注冊一個榮耀賬號。
Magic 3系列都缺失了姿態傳感器,所以華為設備上擁有的注視互動、隔空手勢什么的基本是不會再有了。沒有環境自適應,沒有日出日落調整深色模式,就連深色模式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適配,沒有防偽基站認證等等。即便EMUI 11已經是一套完成度非常高的系統,但是落到榮耀的手里,卻只有“大半臺”華為手機的感覺。
總體來說,除了自定義元素比較少、動畫細節有所缺失、沒有點擊側面屏幕呼出音量條等等以外,這幾乎是你能找到國內最穩定的系統之一。當然,上面說過的缺憾很大幾率都會Magic UI 6.0上解決,只不過要多等幾個月,畢竟別家都開始安卓12內測了,榮耀這邊卻沒有一點消息。
影像方面,由于Magic 3和Magic 3 Pro的配置閹割稍微有些厲害,只有至臻版才能體現Magic 3系列的最高水平。主攝是帶光學防抖的IMX700,非RYYB版本,1/1.28英寸的超大傳感器,依舊是今年頂級的存在。而超廣角、黑白、3.5倍潛望鏡的傳感器都是OV64B,只用一款傳感器發展出這么多用途,看來和IMX586有的一拼。
榮耀Magic 3 至臻版的表現其實非常不錯,每一顆鏡頭的基礎實力都可以被發揮出來。為了更直觀地體現Magic 3至臻版的成片效果,小雷“搶”來了朋友的Mate 40 Pro。
(上為榮耀Magic 3至臻版,下為華為Mate 40 Pro。左為Magic 3至臻版,右為Mate 40 Pro。對焦以手機判斷為準,關閉AI攝影大師功能,其它均為默認設置)
(榮耀Magic 3至臻版系統版本:Magic UI 5.0.0.151(C00E151R4P7)GPU Turbo)
(華為Mate 40 Pro系統版本:Harmony OS 2.0.0.168(C00E160R6P2)GPU Turbo)
先說拍照體驗,榮耀Magic 3至臻版還是非常有華為的味道,預覽窗呈現的畫質一般,但是實際出片效果就非常好,帶給用戶的落差會有點大。此外,快門延遲以及HDR處理速度較慢,讓Magic 3至臻版成為一臺需要用戶站好端穩再拍照的機器,對于喜歡抓拍的小伙伴可能不太友好。
另外,Magic 3至臻版在你按下快門鍵之后,有時候要等待一兩秒之后才完成拍攝,這大概是因為手機認為你沒對好焦,幫你強行做出二次對焦的動作。如果你拍攝的物體是動態的話,那有很大概率會糊片,這也是這臺手機抓拍難度較大的原因。
好在,有dTOF模組的加持,Magic 3至臻版的對焦速度以及精確性還是可以保證的。
光線充足的條件下,Magic 3至臻版的主攝解析力和沒有光學防抖的Mate 40 Pro拉不開太大差距,中心以及邊緣畫質的表現幾乎相當。Magic 3至臻版的對比度更高,而Mate 40 Pro整體畫面更加明亮。需要知道的是,榮耀Magic 3至臻版的IMX700并非RYYB排列,所以可以看到Mate 40 Pro的樣片看起來稍有點偏黃。
建筑旁的花叢,也是檢驗相機發色是否舒適準確的地方。和剛剛那一組樣片相反,這一次是Magic 3至臻版的整體亮度要更高,且更加鮮艷討喜。Mate 40 Pro自動對焦對到了偏后的位置,所以花叢部分虛掉了,對到了后面的建筑上。另外,Mate 40 Pro的照片像是自帶“暗角”一樣,徠卡味比較足。雖然成像效果上Magic 3至臻版要好一些,但小雷承認徠卡味要更吸引一點。
附近還有YSL正在搞活動,那里有一架非常搶眼的紅色汽車,兩臺手機對汽車細節的還原可以說十分到位,基本沒有明顯差距。不過啊,Magic 3至臻版拍下來的天空像是被刷掉顏色一樣,非常灰,而Mate 40 Pro的整體效果相對來看要順眼不少。
一組附近小區的圖,可以說是兩者差異最小的一組了,多數都是調色風格上的區別,一定程度上反應了Magic 3至臻版的影像表現不是十分穩定。看紅圈標注的位置,Magic 3至臻版還有比較明顯的紫邊效果。即便Mate 40 Pro也有,但沒有那么嚴重。
夜間,Magic 3至臻版和Mate 40 Pro的表現比較接近。這里要說明一下,Magic 3至臻版的IMX700并非RYYB,所以進光量沒有Mate 40 Pro的IMX700多是不奇怪的。作為補充,Magic 3至臻版的主攝帶有OIS,可以實現更長的曝光時間,表現都挺優秀。放大一看,Magic 3至臻版的亮度要更高,但細節保留沒有Mate 40 Pro的好。
兩者對比下來,Magic 3至臻版的主攝表現也算第一梯隊的存在了,就是對白平衡以及調色的拿捏還不太穩定,有些場景發揮很好,有些則會表現平平。小雷認為榮耀是有能力把IMX700調穩的,但目前來看還需要給它一些時間。
超廣角就是Magic 3至臻版和Mate 40 Pro拉開巨大差距的地方了。從參數上對比,Mate 40 Pro上超廣角的光學素質會比Magic 3至臻版的好不少,但是Magic 3至臻版的超廣角擁有目前獨一無二的等效11毫米超廣視野,成像上限雖然算不上非常強,但是廣度卻是目前的天花板。
小雷站在同一個位置,Magic 3至臻版的超廣角和Mate 40 Pro所容納的內容就是天差地別,強烈的透視感形成目前其它手機難以企及的視覺沖擊,而且前者的照片畫幅要比后者要寬。當然,Magic 3至臻版的傳感器肯定是比不上Mate 40 Pro的了,中心和邊緣畫質都會被Mate 40 Pro無情超越,銳化痕跡也更加明顯。
更大的視野范圍,就意味著控制邊緣畫質的難度就更大。在小區里拍的這一組,會放大Magic 3至臻版超廣角邊緣畫質的劣化情況,像是自帶動態模糊一樣,而且傳感器比Mate 40 Pro上的更小,動態范圍和亮度都會比后者弱上兩個檔位。解析力就更不用說了,在意超廣角畫質的小伙伴還是要多加考慮。
再放一組對比,感受一下Magic 3至臻版堪稱恐怖的視野廣度,只要你肯掏出來拍,成片絕對離不開“震撼”二字。此外,榮耀還會在后臺集成抗畸變算法,也算彌補了沒有自由曲面鏡頭的遺憾吧。
超廣角的夜景表現差距不小,Magic 3至臻版的超廣角因為傳感器較小,“完美”抵銷了超廣視野帶來的優勢,自動夜景亮度提不上來,細節丟失嚴重。相反,視野較窄的Mate 40 Pro在畫質上有著更好的表現,大底傳感器為Mate 40 Pro的畫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想要挽回Magic 3至臻版超廣角的夜間表現,只需要調用夜景模式,畫質和亮度還是可以提升幾個檔次的,可別忘了拍攝的時候注意端穩。看,Magic 3至臻版的自動夜景和手動夜景還是有很明顯的區分的。
總體來講,Magic 3至臻版這顆超廣角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是重視野弱畫質的典型代表。白天可以憑借恐怖的視野廣度碾壓其它競品,但代價自然是畫質了。夜景的表現也有點勉強,吃了傳感器小的虧,不建議大晚上用超廣角拍圖,除非是燈光夠好的環境。因為超廣角一般不帶防抖,所以想在晚上拍出相對清晰明亮的圖片,最好還是放在架子上用手動夜景拍攝。
長焦標著3.5倍光學變焦,但依舊做成了潛望式結構,傳感器也比Mate 40 Pro的更大了,來到了1/2英寸。焦段上比5倍光變更加好用,而且10倍以內畫質損失相對更少。像Mate 40 Pro+的3倍到10倍之間就沒有其它鏡頭接力,只能靠3倍裁切,畫質損失會很嚴重。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3.5倍潛望鏡防抖效果不太理想,手持5-10倍變焦的時候,比較容易糊片,還是希望榮耀能夠重視一下拍照的小細節。
從原生焦段(Magic 3至臻版 3.5倍,Mate 40 Pro 5倍)的成像質量來看,兩者基本拉不開差距,但是想想Magic 3至臻版的傳感器比Mate 40 Pro大得多,擁有更大的裁剪空間,可以通過后期裁切獲得和5倍光學變焦一樣的視角和畫質。不過,榮耀還是在算法上吃了點虧,放大后純凈度稍不如Mate 40 Pro,還有些許不自然的銳化。
另外,部分場景下,個人建議不要無腦用10倍焦段拍攝,改用3.5倍拍攝后裁切的效果也許效果更佳。比如這組建筑,直接用3.5倍裁切出來的效果會比10倍拍攝直出要更好。小雷猜測,可能是預覽過程中測光點不同導致的。
憑借底大的優勢,榮耀Magic 3至臻版的長焦夜景表現自然會比Mate 40 Pro好。同樣的10倍混合焦段,Magic 3至臻版的出片清晰度會比Mate 40 Pro好。盡管這個焦段在夜間基本別想著拍出好照片,但只拿素質來比較,底大一級還真的能壓死人。
說個比較細節的東西,3顆成像鏡頭對比看下來,可以發現榮耀在控制白平衡統一這件事做得是非常到位的,超廣角、主攝、長焦基本都保持統一的調色,這是小雷個人真心欣賞榮耀的地方。
說說使用長焦的時候一些不好的點吧,這個鏡頭對焦距離偏遠,不像一些手機可以把潛望鏡當微距一樣用,所以Magic 3至臻版會通過主攝裁切融合來實現長焦近攝效果。對于一些更長的焦段,可能還會出現主攝和長焦之間“拿不定主意”的狀況。
拋開5倍、10倍光變這種夸張的營銷參數,小雷個人認為3.5倍大底潛望鏡反而是近兩年安卓手機用的最恰當的一顆長焦鏡頭。它可以和其它鏡頭形成更完整的焦段銜接,而不會為了一個視野超遠的10倍光變,犧牲其它拍攝體驗。不足之處其實多數都是調教上的不足而已,只要給時間優化,這套影像配置依舊是頂級的。
錄像功能是Magic 3至臻版帶給小雷比較“驚喜”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和比較流暢的錄制體驗以及電影級LUT有關。這個LUT也被解釋過不少次了,它不是簡單的實時濾鏡,而是一種“內嵌”在畫面中的調色處理,可以說是更高級一點的濾鏡。和普通的顏色濾鏡相比,LUT能夠在保證畫面清晰度以及顏色深度的基礎上,再套上一層調色處理。
專業模式里集成了LOG視頻模式,別看畫面灰蒙蒙,其實這可以為后期調整創造盡可能大的空間,比如調色、調對比度,或者是套用LUT。
好處當然是方便用戶隨手拍出具備電影調色的日常創作了,但要注意的是,電影模式下僅支持最高4K 30幀攝錄,而普通的錄像模式則最高支持4K 60幀。兩個模式都默認調用主攝,其它的變焦選項都是基于主攝裁切的。光線足夠的條件下,防抖和畫面純凈度都比較優秀,但是遇到大光比的場景,還是會出現寬容度不足的問題。
在光線不足的室內也會有比較明顯的果凍效應,尤其是電影模式下的4K 30幀,可以看到天花板上的燈光晃動比較嚴重。
如果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錄像模式來看的話,光靠主攝+OIS都能獲得不錯的防抖效果,錄制的清晰度以及取景框分辨率體驗都在及格線以上,算是打破了小雷對錄像拉胯的固有印象了。
總體而言,Magic 3至臻版的視頻拍攝能力也是可圈可點,獨創的LUT以及LOG玩法都讓它在茫茫機海中脫穎而出。簡單的拍攝流程也能讓用戶簡單體驗一把“LOG視頻套LUT”的后期樂趣。
在小雷使用的一個月時間里,榮耀Magic 3系列的更新重點都是相機的拍攝優化,每一次OTA,拍攝效果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發布會上說的計算攝影是小雷期待已久的,可惜最終的效果遠沒有發布會上說的那么明顯。
每一次固件升級帶來的提升還是挺明顯的,這是一組從小雷剛剛買回來到經歷多個版本更新之后的圖像處理表現(從左到右)。
官方在發布會中提到的進光量以及解析力提升,在實際使用中呈現的效果不算明顯,可能是因為在普通的拍照過程中沒有黑白鏡頭介入。為此,小雷還特地找到一些原來的拍攝模式以及拍攝角度,嘗試找出其中的對比。然而,無論小雷怎么拍,更新前后的差距真的很小,甚至分不清哪一張是更新前,哪一張是更新后。
或者說,Magic 3至臻版的影像表現本來就非常不錯,計算攝影的加入則是讓Magic 3至臻版提升多個鏡頭的配合能力。
個人猜測,這個計算攝影應該是為了緩解用戶在非原生焦段下裁切導致的畫質損失,比如這張9.7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整張照片是有經過“降噪”處理的,除了復雜的人物,其它地方都做過處理,這應該就是計算攝影帶來的效果吧。
除去這次“感知不強”的更新,小雷對Magic 3至臻版的影像實力還是給予肯定。器材終歸是器材,了解一臺手機的拍照長處以及短處,加以發揮,拍出好看的照片,才是記錄生活的本身意義。
很顯然,榮耀是把自家的Magic系列套上華為Mate系列的標準,沖上高端市場。說實話,小雷很佩服榮耀在一年內就能做出這樣的產品,單論Magic 3系列,確實看得到一些高端的影子了。
熟悉的設計、高貴的陶瓷機身、毫不吝嗇的堆料,成就榮耀對高端產品的獨特答卷。從軟件調教這方面,也看得出Magic 3至臻版對于榮耀來說,可能是有點“早熟”。
盡管細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瑕疵,但日常體驗幾乎不存在問題。作為消費者,小雷還是愿意多給點時間榮耀,把Magic 3至臻版的內在補完,讓它成為榮耀站穩高端的重要一步。當然,這一切似乎都得等Magic UI 6.0的到來。
這就是小雷對Magic 3至臻版一個多月體驗的“億”些總結,不后悔花8000塊買了它,因為它今年在這個價位表現確實是算穩定且成熟的高端產品。小雷不禁期待下一代Magic會是什么樣子了。
前言
ThinkPad X1 Tablet是自發布會之后所有電子產品中個人最期待的一款,沒有之一,所以前面的廢話會比較多,想直接看體驗部分的,請用睥睨的眼神直接掃到體驗部分。
個人電腦發展從無到有從有到現在的這個過程,技術本身的不斷發展,伴隨著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對電腦的使用不再以性能為最終訴求,更多細分的多元化的同類產品不斷嘗試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體驗。
Surface的面世
“對嘛,鍵盤本身就是多余的”
“觸摸屏的電腦再配一個底下埋著主板的的主機,多浪費空間”
… …
體現了不同的用戶對電腦的不同使用訴求,一款產品不可能滿足所有用戶,但是擊中心坎的用戶,基本就被圈住了。
用戶從最早的Laptop的形態的認知逐漸變成默認,至于對鍵盤本身如何安排在隨身電腦中,習慣可能占著更多的成份。
可能有一部分用戶不知道,早在90年代IBM就試驗過類似這次主角X1 Tablet形態的平板,2521那時候自然是IBM的抬頭,之后的Leapfrog更是完全一樣的理念, 分開是平板,合起來是電腦。90年代末自己開始關注硬件折騰超頻DIY開始所接觸到的各類電腦雜志報刊,沒見到過有提到Leapfrog,直到大學里第一次見到學長手里的方方黑黑的Thinkpad筆記本直言覺得它丑,鍵盤奇怪,然后被學長醍醐灌頂的灌輸了Thinkpad的信仰。當然,咱還是不喜歡的,原因很簡單——不好看。 不過還是悄悄的研究了IBM的歷史,看到了Leapfrog,當時只是留下一個概念,很好玩。
(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再回頭看,驚嘆當年IBM的超前理念的同時,各路電腦在腦袋里飄過。
自己最喜歡的索尼Z系列,輕薄,性能,屏幕,外觀集一身的極致體現,工作之后對富士通的模塊化概念+超輕薄的組合,富士通的模塊化,是在既成的筆記本框架內,自由組合除了主板之外的模塊,比較典型的比如可以選擇將光驅位換成硬盤擴充容量。
現在富士通也有著和ThinkPad X1 Tablet一樣形式的平板+鍵盤組合Lifebook系列在售。都類似于Surface,不過即使是這樣的形式,大體上還是沒跑出那個無限循環,
更輕更薄一些,外型更好看一些,當然,配置再高一些。
ThinkPad X1 Tablet除了平板+鍵盤組合形式之外,將可更換的鍵盤擴展,可以更換成目前有售的擴展電池,還有暫時不能買到但是有很多機構媒體已經玩過的投影模塊和3D掃描模塊,這樣一來,這些擴展就賦予了ThinkPad X1 Tablet更多地可能,更多地實用性的擴展,作為一個生產力工具的預備選手,顯然是一個閃亮的選手。
這一切,都在于理念。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次ThinkPad的定價,國行價格居然低于美行哎。 雖然說起來比較無奈, 好歹確實是件好事兒。
最期待的,就這么來了,非常感謝極果的成全,俺開始奮筆疾書。
| 模樣換了沒
現在是個電子產品都會在包裝上“花盡心思”,凸顯產品定位,逼格,對包裝形式的理解等等。 蘋果本的外白內黑和極致簡約的風格幾近泛濫。 自成一派的ThinkPad作為另一個陣營中獨樹一幟有自己獨特理念的一個品牌,在自己的高端型號上的包裝會以什么樣的形式展現,來作為產品的延伸,從打開包裝那一瞬間提升產品格調呢。
外包裝除了一個大大的撞色 X1 字樣,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其他系列甚至其他品牌似乎也是如此。
包裝盒上細致標明內含平板的各類參數和產品信息。
就這樣酷酷的躺著,一個靜靜等著炸裂的C4 Bomb~~
紅底黑罩的配色,紅白撞色的X+1,上蓋側裙的Lenovo字樣用紅底,和紅底呼應,將紅黑截止線有一個過渡,整體風格鮮明有視覺沖擊力而又簡潔有力。
紅底是一抹純紅,這個淘氣自戀的小白肚子里裝的是萬能的極果。
紅色內盒慢慢被托起,伴隨著兩側緩緩展開,產品就這樣呈現在眼前。
一張全家福,除去包裝之外,都在這兒了。
再把所有可用的硬件放在一塊兒,就這些啦,Jobs很淘氣的拿著個極果的logo繼續沉思。 為什么X1平板還蒙著那個包裝袋,哎呀我自己都沒來得及打開看呢。
USB-C 45W AC Adapter
所有參數都在這兒,全球電壓。
USB-C,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感覺這個接口對防跌落不友好(有小道消息稱X1系列除了明文宣傳的X1C是經過跌落測試的,據說這個X1Tablet也一樣經過跌落測試,小道消息哦),挑剔的人總是有的,而且相對而言,可能平板墜地的可能性比筆記本兒更高一些吧。攻城獅繼續加油。
| ThinkPad X1 Tablet靜態體驗
通過幾張截圖看ThinkPad X1 Tablet的各種接口和配置硬件排布
Tada~~一個靜靜的美男子就這樣躺在面前,我卻要考慮他的腦子里在想些什么。長291.5mm,寬209.5mm,厚度,在不配備Keyboard時為8.75mm,配備Keyboard之后的厚度為13.9mm, 這是個什么概念呢,裸機相當于不到5枚1元硬幣厚度,比iPhone 6 Plus的7.1mm僅僅厚了1mm多,加上Keyboard之后的厚度和全新MacBook Air 12寸筆記本13.1mm的厚度幾乎一樣,比較窈窕的身材咯。
背后的樣子,除了把Intel的m5 vPro廣告貼紙低調的貼在背后比較扎眼之外,通體黑色沒有在顏色上成為TP的異類。表面磨砂處理,手感不錯不易留指紋。
面板為12寸防指紋IPS QHD大猩猩玻璃面板,分辨率2160x1440, 比例3:2。
右側正中指紋識別模塊,我只想說,這個指紋識別速度非常快,手指按上就有反應,比iPhone 6 Plus指紋識別速度明顯的快。
上側正中為200萬像素前置攝像頭, 緊靠攝像頭右邊為攝像頭狀態指示燈,再右側為環境光線傳感器。
此處找缺口, 一個三缺口分布式Mic。
背面左上角為拉絲金屬ThinkPad logo,i的小點整合了系統狀態指示燈,logo的右邊為800萬像素后置攝像頭,旁邊為攝像頭閃光燈。
下方一個“巨大的”支架,最大展開角度為90°,支架合上是靠上沿的磁性吸附,并沒有卡榫結構。
由于沒有卡榫結構,右側中上部為支架釋放開關。猜測(這次沒有拆機,考慮到無風扇結構怕里面有散熱傳導會和底板接觸沒敢拆)釋放開關被拉開之后應該是把內部的磁條或者磁塊稍稍平移。支架磁性部件在兩邊靠頂,所以磁條磁塊縱向遠離的可能性應該不大。
支架的轉軸是大伙兒熟悉的ThinkPad顯示器轉軸,金屬結構,咬合力度合理,極限角度可以放到很小。后面有動圖展示。
支架凹槽內左側為MicroSD卡插槽,旁邊是緊急復位孔。遇到系統無法正常啟動, 這個緊急復位孔可以派上用場。 這個是ThinkPad售后的技術MM教我的。之前在T450s上遇到過一次。
這次體驗的機型未配置Nano SIM卡插槽,通過前面截圖可以看到圖示位置。 僅供參考。
在背面的右下角沿著右側邊很低調的印著Lenovo X1 Tablet字樣。 和左上角亮閃閃的ThinkPad比,低調但是也挺好看噠。
左側邊比較整潔,只在上部安排了音量加減鍵,表面同樣采用拉絲工藝,以及3.5mm標準音頻接口。 中間偏上和右側的對稱位置為揚聲器。下部開孔為鎖孔。
上側邊在右側安排了電源鍵,造型與音量加減鍵不同,應該是考慮了開機按起來比較方便,且在各種不同的狀態下可能的意外觸碰。 但是由于是整體突起的造型,在放進包包的時候非常容易被意外按動,經常ThinkPad X1 Tablet從包包里拿出來的時候機身是暖暖的,冬天的話倒是挺暖心的, 但是夏天就有點糟心了。
音量鍵以及電源鍵為非常用按鍵,比如iPhone 6的按鍵那樣,可以考慮將其表面與機身齊平,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誤按的幾率了。 但有可能會引起機身整體的改變,可能考慮的出發點是盡可能的給用戶帶來使用便利感。
右側則一下子多了好多,從上至下依次為USB-C,USB3.0,揚聲器,miniDP。
ThinkPad X1 Tablet作為平板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就是這支顏值很高的觸控筆ThinkPad Pen Pro啦。
專配的USB3.0 Pen Dock,和Pen在一起來個合影。
頂部旋開是電池倉,原配了一節AAAA即九號電池作為觸控筆的電源。裝上之后整體的配重偏筆桿上部,使用時握感個人比較喜歡,可能更多人比較喜歡重心偏下一些。如果不作長時間使用,重心偏上還是蠻舒服的。
觸控筆采用了Wacom技術,筆芯和觸感壓力組件都在筆尖部分。筆芯可以不用考慮更換,因為大猩猩玻璃真的很滑爽,毫無阻滯感,筆芯的壽命應該會很長很長很長。這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既然采用了和Wacom一樣操作感受的觸控筆,但是沒法模仿Wacom筆在Wacom繪板上得到的類似于筆尖在紙質媒介上的書寫手感,也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使用過Wacom繪板的同學都知道,備用筆芯是必備的。ThinkPad Pen Pro的用途就受限制許多,后面細說。
拿到極果寄過來的ThinkPad X1 Tablet的那天正好是自己和小伙伴們討論新公司可行性連續通宵的第一天,小本子默默的跟著到公司注冊搬進新辦公室一直默默的服役,由于個人對ThinkPad X1 Tablet的定位就是生產力工具, 很龜毛的要求之這篇體驗測評修圖文字編輯上傳交作業等等,全都要在這個生產力工具上完成。 于是每天都是包包里背著兩臺電腦,這段時間的折騰讓我對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別嫌俺煩,待俺慢慢道來。
下面這一部分是給需要的同學看的
之前跟朋友在這塊有過爭論,個人覺得不需要解讀,這些數據都是給需要的同學看的,對于看不明白的小白用戶如果真的想去研究肯定會自己想辦法去弄明白這些數據的參考意義,但是朋友說的也有道理,如果小白用戶可以直接拿這篇來作為入門,豈不更好,所以內容會比較累贅,各位挑著看。
硬件性能是一個指標,對于電腦能做什么極限在哪兒都能做到了解,但是性能不是終極需求,一臺電腦在自己手里能做什么應該是更重的。 就像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
聯想驅動管理軟件查看硬件信息,Skylake 14nm M5 CPU,主頻1.1G可睿頻至2.8G, 8G 1866LPDDR3板載內存,顯卡HD515,屏幕為康寧大猩猩鋼化玻璃,LED背光多點觸控IPS。
顯卡和CPU稍稍跑一下, 如果作為日常辦公使用,這個性能足夠應付日常所需了。 顯卡的游戲性能也不至于差,相信網上肯定有很多人用X1 Tablet玩大型游戲的體驗文了。
最后偷懶做了個1幀/秒的GIF把CPUZ和Aida64硬件參數放, 和聯想自家的驅動管理軟件內容一致。
| 當它是一臺純平板
一塊12寸的屏使用如此高的分辨率,作為一個成熟企業一個全新分支的初代產品,屏幕表現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有了,大概就這么一張圖大概演示一下。
只是非霧面屏和廣視角之間存在的拉鋸,廣視角是好,但是如果背后有亮光比如窗子啥的,從旁邊看的時候可能是一個窗子的清晰反光在屏幕內容上。 用一張常用的工作姿勢來表示一下非非霧面屏的蛋疼。 關于這一點比較簡單的類比就是對手機的使用,手機都不是霧面屏。
各路C*O, 白領, 路人,宅腐們,更多地喜歡光明敞亮的空間,開心的支起生產力工具伸個懶腰準備全情投入的開始工作, 發現顯示器里自己的鏡像始終在干擾著視線,這大概是所有使用過鏡面屏的用戶都遭遇過的場景。
用一張簡單的但比較極端的又屬于個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圖看下問題在哪兒。現在我們有強大的屏幕亮度來壓過所有干擾,這時候會涉及到功耗和發熱的問題,當然,還有我們最寶貴的,對眼睛的保護。
12寸屏采用QHD分辨率,如果作為生產力工具每天長時間使用, 那這個分辨率了對眼睛就算是不友好的了。尤其是在自己使用半年T450s(FHD)半年之后視力嚴重下降之后對這個特別在意。年輕人請忽略O(∩_∩)O~。 在這種大勢所趨的環境下, 廠商對用戶作出的關懷就顯得更有人情味。
在Lenovo Settings里有關于顯示器使用場景的調整項,Paper Display, 具體如圖示。
沒有載入校色ICC文件前提下的不同模式差異。
(上面動圖和動圖下方的圖片內容是完全相同的,后面遇到這種情況同理。不再重復說明。)
聯想給出了辦公室、家庭和戶外三種模式供選擇,辦公室和室內偏暖,室外則是比缺省配置下色調更偏冷一些, 每個模式可單獨調整達到適合自己使用習慣的強度。 簡單圖示如下。
關于眼睛的保護, 不遺余力的盡量保證正確的電腦使用習慣, 還有就是關懷自己的給自個兒配副濾藍光抗疲勞眼鏡。
最后來糾結一下前面提到的關于δE值得令人發指的情況。 一般來說, δE在3左右,我們表示比較能接受, 但是這張圖, 是不是太過分了點兒了。 但是根據實際視效來看, 根本不可能是這個實測值的說。
通過這段時間的使用和反復驗證,“發現”了規律。 每次開機會遇到在載入蜘蛛生成的ICC文件之后的一瞬間,突然屏幕顏色紅黃到難以接受的程度, 然后會慢慢的漸變成正常配置文件缺省狀態下默認風格,然后又是一眨眼,再次載入蜘蛛生成的ICC配置文件。
這種情況在正常使用過程中任意時間打開Lenovo Settings的時候再次發生一次, 開機預設中如果把Lenovo電池標尺打開的話, 會在系統載入完成之后開始載入預設, 這時候相當于調用了一下Lenovo Settings的設置, 為了驗證之間的關系, 將電池標尺關閉之后再開機, 就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但是完全開機之后打開Settings中心, 就又會這樣一下。 這樣下來基本就可以認定為是Lenovo Settings的問題了(這個Lenovo Settings還真沒少帶來過煩惱)。
假設這個屏幕顯示效果是一個色彩配置文件,且稱其為“配置C”, 那么在蜘蛛進行色準測試的時候,將標準值與在這個“配置C”下的屏幕測得數據進行了比較, 這樣一來, δE值自然是令人發指了。 所以前面說軟件是死的,人是活的。
先看下圖校色前后來看, 校色之后色彩是有比較明顯的改觀的,原廠設置相對偏冷一些。
再看上面描述的所發現的問題的狀態下兩種對比
關于屏幕最后補充一點,這是校色之后意外帶來的原廠不同模式下更容易區分或者說更能感受到不同配置文件對屏幕色彩傾向的影響。 算是一個意外收獲吧。
作為一個平板,至關重要的交互和展示的媒介——顯示器的內容大概就這么多啦, 至于多點觸控,手勢操作, Win下默認的操作動作啥的, 比如指尖操作長按屏幕相當于右鍵單擊,呼出的右鍵菜單間隔增大有利于手指操作,用觸控筆就是正常間距等等,就都不演示啦。
(接下來這一段屬于耍流氓不講道理,一段不攻自破的意淫)
在選擇平板時,很難避免的會遇到對iPad的考慮,甚至,在選擇平板的時候,可能只會考慮iPad,ThinkPad X1 Tablet在作為一個純平板納入考慮的話, 首先應對的問題就是兩個生態之間的取舍,這幾乎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取舍,如果不考慮生態僅僅考慮比如配置性能使用便利性等等的話,似乎要簡單很多。當然,這是一種耍流氓。
高分屏,電源鍵,音量鍵,攝像頭,指紋識別,耳機插口,原廠外接鍵盤,觸控筆,都是你有,我也有。電源兼Lightning接口,X1T這邊有USB3.0+USB-C(兼顧DC-in)。 OK,ThinkPad X1 Tablet還多一個miniDP接口。底下那個OneLink+另算。 在數據傳輸上USB3.0和Lightning主要還是看原先用戶的設備群體和因此自己的使用習慣。
流氓耍完,這里鄭重的用一張圖片拉開和下文的距離。
所有性能,可能除了鍵盤會造成耗電不同,其他性能方面都不會因為加了個鍵盤用了支筆或者加了塊電池而引起變化。 接下來著重實際使用體驗。
| 關于Pen Pro觸控筆
ThinkPad Pen Pro采用Wacom技術,除了尾部橡皮擦功能按照默認值整合到筆桿按鍵上,整體就觸控筆本身操作感受和Wacom觸控筆沒什么差別。 個人更喜歡ThinkPad Pen的造型和配色。
正如前面提到的, 由于ThinkPad X1 Tablet采用了康寧大猩猩玻璃,順滑的觸摸感受對于觸控筆來說是很影響書寫手感的——太滑。 這也是無奈, 換來的一個好處是,可以不需要更換筆芯了。
Pen的設置和校準都有單獨的適配軟件。 ThinkPad Pen電池狀態和設置, 首次加裝電池激活只需要筆尖對著屏幕指定區域點擊一下即可, 后期使用過程中可以打開Low Battery Notify低電量是會進行提醒。
簡化版Wacom設置軟件可做簡單設置, 所有功能如圖所示。 筆尖壓力,壓感方向, 按鍵功能指定。
聯想攻城獅射雞濕最貼心的是為這個Pen Dock動的小心思, 這個USB 3.0 Pen Dock使用便利性兩圖便知。
攜帶過程中可以和平板平行安置
使用過程中可以很方便的放置觸控筆。
好玩實用的預裝WRITEit應用, 簡單的展示, 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放心的將手放在ThinkPad X1 Tablet面板上就當是在紙上書寫一樣, 手無需像用毛筆哪樣騰空, 這一點大贊。
平板模式下最大和最小可支撐住的極限角度如下圖
| 關于ThinkPad Keyboard
這和理念還差半步路,但是原廠鍵盤的加入已將ThinkPad X1 Tablet拉到了Laptop的行列,和蘇菲看齊,加入了生產力大軍。
紅黑包裝設計風格和ThinkPad X1 Tablet完全統一,原廠味兒十足。
打開包裝盒,小紅點就是這么直勾勾的辣眼睛。
熟悉的鍵盤結構, 熟悉的小紅點。
熟悉的左中右鍵和觸控板。
鍵盤背光亮度兩級可調, 一級亮度已經足夠使用。
鍵盤右側還單獨配備了Pen Holder插接口
Pen Holder是個朝一邊傾側的彈性套筒,在插入插接口時分正反,能對ThinkPad Pen有足夠的固定效果。 固定的比較牢固,不過盡量一次插準不要插反,拔出來,真的挺難的。雖然是很認真的在討論,但總感覺好污,是不是哪里說錯了O(∩_∩)O~
鍵盤連接是通過磁吸和卡結構做到對鍵盤能有比較穩固的固定。中間6個彈性觸點,觸點兩側兩個突起起到限位作用,連接鍵盤操作快,干脆,準。 體驗很不錯。
也只有原廠能這樣滿足對ThinkPad有情節的用戶的需求了吧。
外形上基本保持著ThinkPad鍵盤的經典組合,除了整體面積變小導致比如End/Insert在一個鍵上, 空格右側的Alt,PtS,Ctrl鍵瘦身之外, 最關心的就是這個鍵盤的手感問題和一個ThinkPad在聯想手里很糾結的問題。
關于鍵盤最后就是這個歷史遺留問題, Fn和Ctrl的鍵位安排, ThinkPad X1 Tablet的Fn鍵又回到了反人類的左下角, Ctrl在Fn右側,關鍵是不能通過軟件或者BIOS設置來進行功能對調, 外加本身這個鍵盤尺寸小, 熟悉了T450s的操作,T450s雖然這兩個鍵位排布是一樣的, 但是可以通過設置將Fn和Ctrl功能對調, 尤其是最近這段時間都是兩臺機子帶在身邊用的, 經常誤按的心理陰影面積,不可求。
這篇體驗文從頭到尾都是在這個ThinkPad X1 Tablet上編輯的, 綜合下來,對鍵盤的體驗是, 鍵位間隔合理, 間距方面不存在上手適應性問題, 對于熟悉常規ThinkPad鍵盤手感的同學來說, 這個鍵盤的手感相對彈性較足, 換句話說, 適應了這個鍵盤的手感之后,回到“經典”鍵盤上, 會覺得常規鍵盤偏軟。在觸發壓力上面跟櫻桃黑軸的手感類似,只是鍵程變的很短很短很短了, 常規ThinkPad的鍵程為1.8mm~2mm的樣子, ThinkPad X1 Tablet的鍵程為約1.35mm, 前面提到的手感上的偏軟也會和適應短鍵程之后突然恢復到正常鍵程有關。
鍵盤整體本身很薄, 在完全貼服桌面使用的時候, 感覺比較扎實,但是不會有New MacBook那樣感覺手指是直接在桌面上敲擊的那種沒有鍵盤手感的情況。 個人感覺比較意外的是,(鍵盤本身可以以兩個或三個不同高度組合不同的角度來展示)在鍵盤跟桌面有角度的時候,鍵盤的整體剛性是可以的,完全可以接受。
這個整個鍵盤的扎實也體現了廠商下的扎實的功夫,二合一狀態下的開合及鍵盤之間的動作組合如下圖。
| 關于二合一之外
ThinkPad X1 Tablet除了二合一+觸控筆之外, 區別于其他二合一的也是體現設計理念差異的, 是這三個擴展模塊。一張真正的全家福。 很希望有一天能全部拿下。
ThinkPad X1 Tablet底下除了可見的觸點接口之外, 打開底蓋之后里面還有一個OneLink+接口,三個擴展模塊都是通過這個OneLink+連接的。 對此可以進行一些猜測, 有這個OneLink+在,以后推出其他模塊也難說哦。
自己努力的搞來了這個Productivity Module,來個小全家福吧。 目前投影模塊已經可以在官網購買,3D掃描模塊暫時還未見有售。
(補充一些,投影模塊比較容易理解,3D掃描模塊呢,嗯~正好俺之前幫助韓國代理在國內找過這種產品——激光內雕機,就是在很多商場還有前幾年蘇州比較有名的創業姐妹倆做的那個有機硅玻璃激光內雕定制圖像,然后內銷自己的或者家人朋友頭像的產品是最受歡迎的。 這里就涉及到頭像3D文件的采集,一般提供內雕機設備的廠商有碰到的3D掃描儀和捆綁軟件的PC,為啥捆綁相信大家都明白。 現在ThinkPad X1 Tablet的3D模塊實現的就是這樣的功能,相信可定會有配套的軟件,這樣一來,可以用一個模塊替代上面這種價格幾萬的一套設備, 嗯~~~而且這僅僅是一個使用場景, 能實現或者很大程度上幫助便利3D建模的功能, 相信肯定有那么一部分受眾在默默等著這個模塊上市呢吧。)
Productivity Module就是擴展電池模塊,電池容量25Wh,ThinkPad X1 Tablet內置電池容量為40Wh, 這樣加起來總共就有65Wh的電池容量。 內置電池正常使用一天時間內復合視屏觀看,收發郵件,網頁瀏覽,簡單修圖,文字編輯等等,一天8小時工作時間能照顧到。這時候再加上外置電池,就可以稍稍撒野任性的去使用了,Productivity Module就是給你增加生產力輸出時間嘛。
在帶來更長的勞動力輸出時間之外,這個模塊還帶來了一個USB3.0, 一個HDMI和一個OneLink+, 單純從生產力出發去考慮, 這些都是比較實在的增配。
包裝風格完全統一,擴展電池模塊附贈了一個帶ThinkPad Logo的磁性貼片,在平板模式下可以擋住外露的觸點部分,增加整體感。 細小之處的關懷,讓人覺得挺貼心。
| 這時候就有不同的組合狀態了
不加裝模塊,只是和鍵盤組合在一塊兒。跟記事本兒放在一塊一點都木有違和感, 鍵盤底部的材質是類膚質的材質,外加三段折疊的結構,使其在上圖中看上去更像一個普通的記事本兒。
由此可以延伸出的便攜性就不用說了,就當是一個12寸的記事本兒隨身背著帶著都成,770G+300G,1.1公斤左右,2斤3兩不到,這個重量,跟同體積 的雜志重量沒啥差別了。 就是當著一本12寸雜志這樣子來帶著。
平板+擴展電池模塊
這張是沒有完全拼接完成的樣子, 頂上是平板的底護板,拆下之后才能接上擴展模塊。還有那個遮擋觸點的帶logo小磁條。
完全拼接完成之后的樣子如下圖。
同樣的俯仰角度極限在下面的大合體中可以看到。
最后是大合體——平板+擴展電池+鍵盤
擴展模塊的鍵盤接口和平板底下的鍵盤接口是一摸一樣的。 安裝擴展接口之后鍵盤是和擴展模塊的觸點接合,固定性同樣很優秀。
| 關于日常使用
木有網線接口,這時候來關注下ThinkPad X1 Tablet的網卡。 旗艦網卡Intel 8260AC, 這樣不用擔心網速問題了吧, 就一張截圖交代啦。 百兆光纖的速度跑滿了。
平板USB3.0和擴展模塊上USB3.0的速度,實際使用中兩張截圖,左圖為25G大小零碎文件夾寫入,右圖為單個10G視頻文件寫入,這個實際表現在日常使用中絕不會添堵了。
性能在前面已經提到, 在實際使用中做一個大概的類比, 日常使用中,看1080P視屏,Lightroom&PhotoShop 使用, AI使用, 就個人日長使用中再沒有比這些更考驗性能的了,當然更考驗性能的軟件咱就不來為難她啦, 比如Premium,Edius, AE之類的軟件了。
在做完修圖LR批量圖片輸出過程中, 參考量為210張2400萬像素的RAW圖片輸出JPG,室溫為30℃左右,大概在輸出60張的樣子, 明顯出現了降頻, 并且發熱比較明顯。 支架收納的凹槽內的溫度雖然不至于燙手, 但是觸感溫度應該是能到40度以上的樣子了, (這里請原諒俺耍流氓了, 拿到這臺機子之后基本我一直沒在家待過基本是在新老辦公室和各路人見面的路上睡得都特別少,這篇體驗文很多都是在凌晨或者偷閑寫的)沒有用溫槍測溫度只能主觀感受了, 正面屏幕表面下方的溫度上升也是比較明顯的, 雖然面板和發熱區域之間是有阻隔的, 但是機身本身比較薄了, 有點杯水車薪的意思在里頭。 但主要熱量還是集中在凹槽內CPU的位置。 有降頻保護在, 不用太擔心過熱傷機子。
鍵盤的便利和手感和觸控筆都不再贅述。
不時之需的攝像頭,攝像頭表現中規中矩,作為一個平板攝像頭來說,絕對夠用,但是不能要求太高。 微距能湊得很近, 不過拿這么一個大家伙去拍微距,除了花花草草估計沒啥小動物能hold住一個龐然大物的靠近了。 焦點選擇可以全屏任意選擇,對焦速度需要稍稍耐心,要知道人家可是全屏焦點那么老大一塊屏吶,等個一秒鐘的樣子不算過分,光線良好情況下準度有保證。只是拍攝時實時預覽不能給人信心,總感覺畫面是糊的,其實拍出來是清晰的。 放一張同一場景iPhone 6 Plus的照片做一個對比參考。各位就心里有數了。
測光及計算之后獲得的曝光組合得到的曝光傾向是沒有問題的。 還是一句話, 絕對夠用。
就日常使用來說, 如果對性能沒有特別的要求,ThinkPad X1 Tablet基本能替代生產主力筆記本的使用需求。同時又能作為一個平板使用。如果嚴格一些來說, 她是一臺筆記本,但是不能完全取代筆記本。 用“她”而非“他”, 在俺眼里,“她”是一個有顏值的能干活的女漢紙。
| 一次售后服務和擴展電池的坎兒以及對模塊化的一些發散(耍流氓)
為什么把這三點放在一起說呢... ...
這次售后就是因為擴展電池。擴展電池的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大致如下:
1、內置電池使用到還剩4%時系統保護會強制休眠,按電源鍵,開機,到2%時,短按電源鍵已經不能喚醒, 長按電源鍵開機,會發現并不是自動關機,還是休眠狀態,這時候才能開始調用擴展電池的電力。
2、擴展電池調用的同時,Lenovo Settings的電池標尺一直顯示紅色的0%,可以一直用到電池耗盡, 但是有一點, 如果在純使用擴展電池電力的過程中徹底關機的話, 必須接DC-in才能開機。
3、充電過程中,如果單單從電池標尺或者電池監測軟件來看, 會一直以為擴展電池不在充電,一直都顯示0%電量。 然后在長時間的觀察,真的是長時間的觀察, 同時開多個監測軟件,會發現,經常會在一瞬間,閃現擴展電池的狀態和充電電量,信息會比較混亂。 Lenovo Settings和聯想驅動程序硬件信息同時打開,顯示的信息可以是數據不相同的。
4、還有一點,就是按照軟件顯示的數據來看, 擴展電池充電的上限是67%, 沒有再見過更高的電量了。
個人感覺這里面可能存在對兩塊電池(內置電池和擴展電池)邏輯順序判斷或者決定上面的一個無序,充放電邏輯上面都存在這個問題。
看上面的動圖,主要是看兩塊電池在同一時間顯示的電池容量,注意右下角的時間就明白是咋回事兒啦。
就這個問題被一個聯想技術小哥接通了電話,第一次通話大概有15分鐘的樣子,主要小哥想當時就能給出答復,結果發現我這個反饋是第一例,暫時無法給出答復。
掛完電話我開始嚴重懷疑自己買到的這塊擴展電池是不是有問題,退換貨那會煩死人噠。又經過了持續的觀察,基本還是上面描述的情況,電池能用,USB接口傳輸速率正常,那就說明木有問題。應該還是能堅持之前的判斷的。
過了大概一周,很意外的接到了小哥的電話,說這個問題暫時無法解決,后期可能可以通過BIOS升級來解決。非常感謝問題回饋,有新進展會第一時間通知。 這里先不說別的, 對于這樣的態度,基本是沒得抱怨了。
然后再回到問題本身, 比如手里的美行T450s,也是一塊內置電池和一塊標配的可以認為是“擴展電池”吧, 就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 所以相信這樣的問題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 隨便扯點
最后的最后,把ThinkPad X1 Tablet跟著俺走過的地方干過的活兒,這篇體驗文就算是交代啦。
非常感謝極果這樣的平臺,和極果棒棒的運營MM和極果君。 雙手比心狀。
下圖為與經過精心校色的桌面顯示器放一塊兒,幾乎一致的拍攝角度,你能看出明顯色彩表現差異不O(∩_∩)O~
小角度情況下屏幕的鏡面般的反光
最后一張,用 MS 應用市場的應用修了一張ThinkPad X1 Tablet拍的鍵盤。
-------------END-----------
還有這些桌上物,讓你效率長了不止十倍!
打開微信搜索并關注公眾號:極果網
公眾號回復:辦公
愛上辦公桌就是這么簡單~